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为政绩指挥棒添上一抹绿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09 录入:王惠敏 ]

昨日,北京市发布了《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北京的“大氧吧”和“后花园”将注入一剂“强心针”。这剂“强心针”包括16项政策措施,分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结对协作机制、加强干部人才保障、完善考评指标体系五个方面,全都是实用管用的招儿。(北京晨报11月6日)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推动绿色发展,其领导管理、发展方式必然绿色化。绿色GDP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在现在的GDP基础上融入资源和环境的因素。在《意见》中指出,本市将建立生态涵养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包括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减量发展、就业增收、城市服务、创新开放等领域的考评指标,加强对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减排……等生态环保类指标的考评,并相应加大权重设置。遵循绿色发展,为政绩指挥棒添上一抹“绿”,值得一赞。

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色GDP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数字的核算,更在于用数字唤醒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并以此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正如《意见》明确指出:“推动考评重点从经济增长等总量性经济指标向绿色发展质量和生态建设质量等高质量发展指标转变。”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为政绩指挥棒添上一抹“绿”,意味着观念要深刻转变,意味着要有全新发展观与政绩观。毋庸置疑,就现实一些情况来看,个别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中之所以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一些领导干部为了用GDP换取“乌纱帽”,而不惜污染环境的现实,戴上“污染帽”。加上绿色政绩的实施考核,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在无法衡量地方真实发展水平、无法用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情况下,绿色政绩便会“搁置”。

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就得让绿色指挥棒的“新标尺”立起来、实起来、严起来,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对干部行为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使绿色成为干部政绩的主色调、主旋律。而解决这种滞后的生产关系,必须依靠体制改革、制度规范使资源价值量化倒逼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官员有更多机会得到提拔重用,从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避免地方打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号,仍然固守GDP崇拜的政绩观。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可以想见,为政绩指挥棒添上一抹“绿”意义何止重要,当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摆在突出位置,当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真正形成,当坚决摒弃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固化,生态环境突出短板问题被尽快补齐。绿色发展定能成为最美底色,从而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作者单位:北川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