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不脱贫不能“拍脑袋”决策

[ 作者:孙中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17 录入:吴玲香 ]

一谈到脱贫攻坚,绝大部分人都能说其一二,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广大党员干部更是对此有很深的感受,大到对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掌握,小到对贫困户鸡鸭牛羊的数量都熟记心间。党和国家为了老百姓能冲破贫困的樊篱,更是调动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尤其是偏远深度贫困地区,整合多方资源助力脱贫攻坚。然而,部分地区却出现了一些领导干部“拍脑袋”决策的不良现象,例如“全省禁燃”朝令夕改,在脱贫攻坚的许多工作中,脱贫不脱贫,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要想做好这一点,绝不可“拍脑袋”决策。

“决策拍脑袋”“表态拍胸脯”“事后拍屁股”这是对“拍脑袋”决策者的生动刻画,倘若把“拍脑袋”决策的习惯带到脱贫攻坚事业中来,不仅会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更会影响到上级政策的制定和下级对政策的执行,势必会影响到脱贫的质量,攻坚的大局。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以政策为准绳。不能假脱贫、被脱贫,贫困户脱贫与否,要根据政策、数据,最重要的是从贫困户的家庭实际。要想真正实现贫困户的减贫、脱贫,实现乡村振兴,更要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多面考虑。脱贫减贫,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摸情况,晓民情。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农户的家里是脱贫最生动的教材,脱贫减贫当先摸清贫困户家中情况,对贫困对象退出事先摸排,满足群众诉求。一是方法要对,基层工作,尤其是与最朴实的老百姓打交道,定要采取“接地气”的工作方法,实地调查,进门入户了解情况才容易被老百姓接受。二是用人要准,基层农村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对我们的扶贫干部要求更高,无论是与村两委干部的沟通、接洽,还是同农户打交道,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大的决心,民情得以体察,脱贫才能有保障。

找差距,补不足。在逐户了解情况后,要多方比较。一方面,完善边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村道社道公路,打通交通的脱贫动脉。此外,贫困户家中,更要按照精准识别的要求来精准退出,贫困户硬件设施,衣食起居是否达标也是能否脱贫的依据。找到差距,补齐不足。对于脱贫对象做好思想引导,树立自主致富,主动脱贫的意识,另一方面,干部要同拟退出的贫困户讲明政策,务必摒弃“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促脱贫,奔小康。扶贫先扶智,扶贫更当以扶志,树立正确的观念,再加之多方联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干部遇事不要“拍脑袋”决策,从数据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莹莹之火、皓月之光,都将为农村发展添砖加瓦。干部与群众共同努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出一条条脱贫路子,踩出一个个致富脚印,用勤劳的双手定能奋斗出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四川省平昌县泥龙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