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榆林市针对村级财务、村干部作风等问题开展一场大整改,仅靖边县就立案52件82人,结案18件,党纪政务处分26人。此次大整改源于靖边县杨桥畔镇九里滩村的143张白条。(人民网 9月27日)
事实上,如果没有村委会被告上法庭一事,引发舆论关注,或许没有速组成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对8家单位予以问责,严肃处理了36人的“后手棋”。看罢,着实令人五味杂陈。“白条”虽小,可暴露出的问题却很大。基层干部赊账吃喝,撂下一堆白条,留下一堆烂账,看似很小的“吃喝”问题,实则在无限透支公信力,这不仅损害了民众的利益,更是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伤害干群的感情,让艰苦奋斗、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光辉形象荡然无存。面对着一张张吃喝白条,还钱是当务之急,但该如何管住吃喝“嘴”和“心”?
近年来,干部吃喝“打白条”事件不在少数,似乎已经成为部分干部消费潜规则,习以为常地消费完后签字“赊账”,已然成为“惯例”,吃喝“打白条”也成为了一大“公害”。基层干部代表着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是为民做主、权威、公信度的体现。因为4万元的吃喝“白条”对簿公堂,无疑让群众对政府由信任,变为疑惑和担忧,最后变成了失望和不信任。手头有钱找理由吃喝,没钱打白条也要吃喝。相形之下,还必须看到,这是多年来的官场积习一时难改。
其实,在批评、谴责143张吃喝“白条”引发大整改之余,我们更应该看到,吃喝“打白条”的背后,不只是账务赊欠的经济问题,更加暴露出个别党员干部奢靡享乐、任意妄为的作风问题。诚然,在十八大之后各级纪检部门雷厉风行惩处腐败、整顿作风的形势下,公款吃喝的情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但并没有完全决绝。各地仍然有党员干部违纪事件频频发生。这令我们在为真抓实干叫好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以现在的工作方法和力度,咋就没有杜绝“白条”吃喝的事情发生?是哪一个环节出现纰漏?
当然,分析本案,比对早前一些事例,原因无外乎几点。一是一些地方的吃喝风气比较严重,一些基层干部对吃喝很热衷,甚至把酒场当作了职场,有事没事就想“欢聚”一下;二是监管存有漏洞,乱吃乱喝、骗吃骗喝长达多年居然无从知晓,导致吃喝“白条”积重难消;三是财务没公开,预算制度没透明细化,报销账单暗箱操作;四是问责乏力,对媒体曝光的吃喝白条,一“追”了之、一“罚”了之或是一“补”了之占大多数,给人息事宁人之感,无追查问责之真。未曾想,“魔鬼在细节中”,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欠我的钱很快就还清了!纪委监委维护我们群众的利益,我打心眼儿里感激。”透过感激的话语,群众的欠款达成心愿,监督利剑不能就此“搁浅”。如何真正堵住党员干部公款吃喝玩乐的通路,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透明收支、收入多少,支出多少,钱用到了哪里,细目有多少等等如是,假以权力未进笼,就算管住吃喝“嘴”,也难以管住吃喝的“心”。
(作者单位:北川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