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听到相关教授讲到,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井冈山地区考察,当地给他选择了条件优越的近效村开展扶贫工作,而他毅然选择地处偏远神山村开展扶贫帮扶。在他的亲自关心下,通过当地群众的自身努力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现在的神山村不仅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全面改观;不仅发展了自己独有的致富产业,而且依靠红色文化、生态资源吃上了旅游饭,奔上了全面致富的小康道,令人鼓舞。
脱贫攻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硬仗,因为“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没有选择条件优越的城市近郊村开展扶贫工作,是因为这些地方已经在城市的辐射带动中,已得到了先人一步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设施已得到了完善。而地处边远的神山村的贫困群众,更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这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因为人民群众的冷暖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
当前,脱贫攻坚正向纵深推进,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成为了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因而在关注已脱贫地区的产业巩固的同时,更要有像习近平总书记的那种爱民情怀,把主要精力、帮扶重点投向深度贫困地区,虽然付出的代价会更多,但更显示出的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只有与他们在一起共谋致富之策,才能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把党的扶贫政策与当地资源有效对接,在对接群众的需求中调动内生动力,又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中拓宽致富之道,坚定各族群众跟党走的坚强决心。
脱贫攻坚虽然需要锦上添花,但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因而既要注重已脱贫地区的巩固提升,更要推广宣传其脱贫致富的经验,让其与深度贫困地区结成帮扶对子,拓宽未脱贫地区群众的思路,在传帮带中提升精气神。同时也需要帮扶干部突出深度贫困地区这个重点,集中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同时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在巩固传统产业中,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培育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调动群众发展致富产业的内生动力,才能增强脱贫攻坚的成效。
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不容懈怠。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指示和中央的决策与扶贫地区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已脱贫地区的巩固提升,又注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关爱,开展先富帮后富等活动,才能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
(作者单位:盐亭县科技和商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