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两人手拉手才能环抱住的银杏古树,6株一字排开,挺立在县委、县政府大楼坪前;与大楼正门相对,空旷的广场上,8根图腾石柱屹立于中央,沿着中轴线依次分列成弧线状。广场四周,高楼林立……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该县竟然还有两个自然村一些村民家中没有通电!当地群众25户67人仅靠山泉水发电和点煤油灯照明。(8月6日,人民网)
全面实现小康离不开脱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兼顾“面子”和“里子”, “面子”鼓励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里子”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里外一起抓,双管齐下,方能长久奏效。
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地方的曾经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宁愿举债也要大搞形象工程。如新闻中的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汝城县,其不要“里子”就已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谁能想到,在早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竟然还有点煤油灯照明的贫困村,为何国家实施了这么多年的脱贫攻坚政策,竟丝毫没有触及这个地方的贫困坚冰?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不过是某些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和利益,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不惜利用手中权力而搞出的劳民伤财、浮华无效却有可能为自己和小团体标榜政绩的工程罢了。
汝城出现的问题值得深思。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不认真落实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反而一门心思搞“形象工程”,甚至挪用扶贫资金,一个重要原因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政绩观一旦扭曲,必然就会重“显绩”轻“潜绩”,重形式轻内容,喜欢摆花架子,把关心民生疾苦、造福一方百姓抛到了脑后。我们的脱贫攻坚战,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扶贫干部和相关人员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要真正的走到群众身边去,站到群众的队伍中,同群众一起实打实干,围绕一心为了群众脱贫的初心踏实干好扶贫工作,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国家政策的阳光雨露。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面子”与“里子”缺一不可,“里子”比“面子”更重要。有“面子”没“里子”,“形式主义”的表现,贫困群众得不到持续性的获得感,那“面子”也将丢掉;有“里子”没 “面子”,贫困群众看不到曙光,那么想啃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容易把牙咾掉。唯有在扶贫中处处体现“真”和“实”二字,才能让脱贫攻坚成效既有了“面子”也有了“里子”,才能让群众真正从贫困中解脱出来,让群众从心里感受到脱贫的幸福,让群众在脱贫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脱贫工作成为赢得民心、顺应民心的重大工程。
(作者地址:广西贺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