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这段话选自寒门学子河北衡水18岁女生王心仪以707分的高考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后,她写了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7月29日,中国之声)
“贫穷”值得“感谢”?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笔者也是一个寒门子弟,贫穷让自己的高中时代就像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平一样,在自卑、敏感和屈辱中度过。孙少平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拚搏,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家。试想,如果有记者采访他:你的成功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他肯定会如很多作家一样回答“感谢生活!”而不是“感谢贫穷”。因为贫穷带给他的是烂包的家庭,是无比自卑的痛苦心理,是“黑面馍馍”的极差伙食,是寸步难行的生活,是渺茫无际的希望……好在他能忍饥挨冻,勤奋刻苦,敢于拚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否则,他将在贫困中沉默、失败、丧失信心、默默无闻。无数孙少平式的青年深知“贫穷”带来的苦难,他们不可能“感谢贫穷”的。
王心仪作为一个寒门学子,能够在高考中以707分被北京大学录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正可谓“十年寒窗苦读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王心仪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北大,只是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下,在一个阶段性的竞争中,得到了一个值得欣慰的结果的个案。这一个案可以给家庭困难的孩子带来信心和希望,但它绝对不能作为寒门子弟“感谢贫穷”的充分论据,否则是一种娇情。
其实,考上北大的寒门学子王心仪感谢的是当今好时代:正因为有政府的贫困生补助和营养餐的补助,解除了无数贫困生的后患之忧,让他们不再像孙少平那样整日忍饥挨冻,遭人白眼,只能在那些领白馍、黄馍的同学用完餐后,才悄悄地拿起自己的“黑面馍馍”…… 当然,王心仪的“感谢贫穷”并非她的本意,与众多媒体所炒作的(贫穷产生正能量)含义并不一样,她可能只是告诉别人自己家里很贫穷,而贫穷家庭的孩子能考上北大是件特别不容易的事,值得欣慰,更值得她庆幸……
贫穷不值得感谢,“感谢贫穷”只会让无数寒门子弟彻骨寒心。殊不知,社会上有多少天赋超群的人因贫苦而求学无门;多少青年因贫穷与创业无缘;多少志士因贫穷与成功失之交臂……所以才有“一文钱难倒英雄汉”,“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万万不能”等令人丧气的俗语。总之,过分地夸大贫穷对个人励志的作用,那是一种矫枉过正。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