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跑偏特色小镇为谁做嫁衣?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63 更新时间:2018-07-13 录入:吴玲香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8年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特色小镇旨在缓解“大城市病”和为新兴高端特色产业寻找成本洼地。然目前,在特色小镇的开发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根本原因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模糊。(新华网 7月12日)

其实,从跑偏“特色小镇”所呈现的几个原因来看:部分地方政府建设特色小镇不是发展产业,而是作为融资平台;部分地方政府建设特色小镇的思路存在目的不纯的心态;中央层面还没有明确的特色小镇国家标准和评价体系;个别地产商有打着“特色小镇”旗号拿地的冲动。笔者稍作大胆一猜,这样的特色小镇已然异化为圈地盖房子,披着特色小镇“皮”,走的却是房地产化路。说白了,不排除人为的拔高地方产业gdp,,为靓丽的政绩抹上浓墨重彩之笔。而跑偏“特色小镇”显然是有为他人做嫁衣之嫌。

如文中所述,近年来,不少地方都上马了特色小镇项目。自2016年7月份起,中央批准的特色小镇数目累计为403个(其中第一批次有127个,第二批次有276个)。仅仅一年以后,根据中国房地产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特色小镇的数目已经升至2000多个,其中既有属住建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批准的小镇,也有各省政府自行批准的省级特色小镇,还有大量由企业主导操作的小镇。短时间内的小镇数量如此急剧增长,反映出部分地区的小镇建设已经呈现出“运动化”的苗头。一个“运作”看出了几多政绩的“焦躁”。

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当“特”字当先。它不是“一顶帽子”“一块牌子”,而在于小而精致、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毫无特色,将开发特色小镇等同于纯粹的建设城镇各类基础设施”“生搬硬造各种伪特色小镇”让人匪夷所思。事实上,特色小镇的建设从规划实际到项目建设,再到运营管理,都要有因地制宜方案,如创新并设立非物质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保护,疏解和承接大城市功能等;如支持和拓宽小镇创新发展,给特色小镇以符合长远发展的规划;如要把建设规划、供水、供电、交通、通讯、垃圾处理、环境整治考虑其中。说到底,得为“特”而建,为“特”而生。

有权须有责。作为领导干部,守土有责,是地方领导干部的天职。守土,守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还应有土地上的文脉。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地方、在GDP的指挥棒下,在大修大建比城镇功能更易见实效的境况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所谓的“特色小镇”层出不穷实不为怪。其结果是,破坏了环境,割断了文脉,扼杀了特色,浪费了资源,降低了公信力,助长了贪腐,斩断了乡愁。既然如此,这样为他人做嫁衣的特色小镇建来何用?没有独特文化特质与魅力,没有核心竞争力,徒有其表,当止!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跑偏“特色小镇”无论为谁做嫁衣,都是对地方发展策略,对执政一方管理者的责任和担当考证。以市场主为导、分工明确、政企有效合作无可厚非。但,得找准定位,绘好“路线图”,突出主题,强化特色,挖掘文化内涵,走好富民路,才能在彰显小镇风格品位同时,让群众有真正“获得感”,让特色小镇建设不失本真。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