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扶贫必须因地制宜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09 录入:吴玲香 ]

从荒山到“茶海”,从“一天赚一块钱”到年人均收入超3.6万元,在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验证,“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佳话延续至今。(7月8日,中国新闻网)

“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精准扶贫一直是年度内的“重点工作”。 经历了30多年的努力,我国扶贫事业已进入到攻坚克难的阶段,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想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要因地制宜、找对路子。

有道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大规模的精准扶贫贵在产业脱贫,而产业脱贫则切忌“一窝蜂”式地,不切当地实际情况的搞产业,必须深入农村实际考察,进行深度市场调研,研究发展措施,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对症下药”。比如农村资源丰富多样,那么所搞的产业也应当各异。林地面积大的,可以发展林果种植,林下经济;水源丰富的,可以发展渔业,大搞河塘养鱼或尝试网箱养鱼;耕地面积大,可以发展大棚蔬菜或植特色经济作物;风景有特色的,则可以搞生态建设、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据悉:20多年前的黄杜村人也曾“绞尽脑汁”脱贫,办过竹制品企业、拉丝厂、铸铁厂,种过红竹、辣椒、板栗,却始终徘徊在解决温饱和致富的边缘。后来,当地政府正式提出山区村种植1000亩白茶,在政府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下,黄杜村拿出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参与种植安吉白茶17亩。而如今黄杜村村民经营茶园48000余亩,产值超4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3.6万元。

黄杜村的“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可以说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成功典型。其实这样的典型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江西省丰城推出“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一户一策”系列产品,借力互联网平台,发挥电商优势,立足丰城、服务江西、辐射全国,进行精准扶贫;广西“画说扶贫·新周的驻村故事”叙说了广西艺术学院教师尚新周在德保县东凌镇多脉村任第一书记的“画说扶贫”开拓了精准扶贫新路;不少地方则在引导扶贫项目“抱团取暖”“大树下乘凉”,在补齐产业链上做文章。总之,扶贫脱贫之路绝不止一条,我们的扶贫干部和基层领导应当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工作,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