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蚕吃的叶子要采摘嫩一点的,用机器铡碎后喂养。选蚕种时,屁股上有黑点的是雄性,呈X纹路的是雌性……”这段时间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10多名技术人员,进驻凤冈县进化镇沙坝村、蜂岩镇桃坪村,走村入户、深入蚕棚传经送宝,当好保姆,深受干部群众欢迎。(6月20日,新华网)
在扶贫开发中,发放救助金和物资等是直接的物质救济,目的是改善受助者的生活条件,而技能培训目的是提高受助者素质。相比之下,技能扶贫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直接作用于受助者本人,并且需要受助者有较高的参与度;二是不对赈济、扶助对象的经济生活进行显性干预,而是增强其内在的改变自己生活境遇的能力和动力。所以,技能扶贫是行之有效的脱贫方式。但笔者认为,开展技能培训必须要找准三个定位。
开展技能培训必须目标定位要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落实到贫困地区,就是决不让一个贫困家庭、一个贫困人口掉队。技能扶贫具体讲,就是要做到对象精准,因户施策、一户一策、一人一技,最终实现一技促脱贫。
开展技能培训必须思路定位要精准。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6个精准”:一是对象精准,通过建档立卡统计主要培训对象;二是内容精准,根据市场需求与个人意愿,培训内容涵盖电工、焊工、挖掘机驾驶等工种;三是方法精准,坚持因时因地制宜,缺什么训什么的原则,按照“4个一批”的方法开展技能培训,即依托本地产业培训一批留守老人、根据发达地区需求培训一批青壮年、开展实用性培训一批“两后生”、依托就业创业平台技能提升一批返乡农民工;四是措施精准,按照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接受1次以上技能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能的总要求开展培训;五是成效精准,以实现就业、致富、脱贫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培训效果。
开展技能培训必须产业定位要精准。作为扶贫地方,要把扶贫支柱产业落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上,产业定位要精准到贫困村,按照“一村一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依据各贫困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历史文化旅游业、红色旅游业等产业。打造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规模化、效益最大化。
(作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新桥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