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人民法院对山西省临汾市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件作出了判决。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负责人对此表示,16名涉案人员毫无法治观念,违法妄为,一些地方和单位片面追求政绩,不在污染防治上下工夫,却在监测数据上动手脚,损害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人民群众利益,最终只会害人害己。(中国网 6月25日)
环境监测是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目的是客观真实了解空气质量处于何种状态。而空气质量的好坏则关乎着每一个民众的健康。在雾霾围城频频发生的今天,公众对空气质量更加关注,国家在加大空气治理力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空气质量的检测和数据采集,以便用最真实的数据反映最客观的事实,以便随时向公众发布最真实的空气质量状况。
为了能得到最新最真实的数据,近年来,国家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了新环保法、环境终身追责、一票否决等一系列硬措施。这些措施让地方官员感受到环保压力,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在国家对各地环境考核越来越严的情况下,任然有一些地方没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去治污,而是想着法子投机取巧,奇招、怪招层出不穷,可谓五花八门,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治理环境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也不是为了环境监测数据“好看”,而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确保民众的身体健康。监测采样的数据好看不等于天空好看,更不等于百姓的肺部呼吸通畅。身为环保局工作人员,造假的官员并没有意识到环保工作的严肃性,环保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会误导环境管理决策,贻误环境治理时机,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损害。环境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监测就像给地球母亲“听诊”,试想以下,如果医生在病人的血压、心跳、血常规等数据中篡改数据,会对一个病人有多大影响。直接影响诊断结果不说,严重的会危机生命。而在监测站对环境进行“把脉”时,如果弄虚作假,存在的环境问题暴露不出来,没有对应治理,环境恶化会愈演愈烈,最终受苦的还是我们。
监测数据是污染精准施治的基础,但某些监测站点周边的“精准”治理,却与站点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监测数据在“关照”下变美了,有关领导的面子好看了,上级交办的任务也能更好交差了,可百姓的生活环境却没有得到真正改善。这样的“精准”治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糊弄,是对“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曲解。真正优良的环境数据不是投机取巧做出来的,而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干出来。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企图用虚假手段造就环境监测数据终将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要知道,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我们在治理环境上,已经从人治走向了法治,谁若要投机取巧,想在生态环境上打擦边球,最终必然要遭到法律惩处。
(作者地址:贵州铜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