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从西宁回到家乡快一个月了,藏族阿妈卓玛吉耳边依然回响着果洛大酒店开业时震天的鞭炮声。在阿尼玛卿山脚下的草原活到70多岁,这是她第一次到500公里以外的省会大城市,看到孙女在崭新干净的环境里打工,听说乡亲们还能入股分红,她捻着佛珠舒展了皱纹:“让我见着了,这可不就是藏戏里唱的黄金屋嘛。”(06-07新华网)
青海果洛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州县财政为贫困村筹资入股,牧民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改制等方式,在西宁市市区建起“飞地产业”酒店,推动精准扶贫从“输血”走向“造血”。这种另辟蹊径的做法,在促进群众稳定增收中,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脱贫攻坚难在培育致富产业。在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中,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危旧房改造、干部的帮扶等方式,让贫困群众走出了脱贫路。但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只有培育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在生态脆弱的果洛州发展壮大致富产业,谈何容易?因而只能在创新扶贫机制中,拓宽致富路径,方能在保护绿色生态中,增加群众的造血功能。
培育脱贫致富产业要因地制宜。果洛州在发展脱贫产业中,立足生态环境保护,集中市县财政扶持资金、牧民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改制等方式,把发展致富产业的眼光盯在了经济发达的西宁市,利用其便利的交通、人流等优势,建立了酒店,引进专业团队的经营,吸纳本地群众在酒店就业,培养当地的管理人才,每年为贫困村赢得财政收入51万元。在不影响当地牧民种养殖的情况下,贫困人口人均得到分红收入1000元,将进一步激发群众在发展畜牧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果洛州培育“飞地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飞地产业”在为群众赢得分红、吸纳当地劳动力、促进生态保护中,开拓了当地群众的思路,并能以酒店为平台,推销当地的优质畜牧和农产品,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因而在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中,要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借鉴果洛州的经验,整合有限的扶贫资金,依靠群众的力量,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把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与“飞地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在以工代训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吸纳劳动者的就业,拓宽致富渠道,方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作者地址:盐亭县金鸡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