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如何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 作者:韩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06 录入:吴玲香 ]

脱贫攻坚成效如何?脱贫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坚实?奔赴安徽、云南、内蒙古,深入大别山、乌蒙山、大兴安岭腹地的贫困地区,采访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记者看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的行动自觉,看到了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场景,看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6月5日 人民日报)

“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难”,脱贫攻坚进入涉险滩、啃硬骨的关键时期,2020年实现如期脱贫,建成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困难不少、压力不小。面对精准扶贫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唯有下足功夫方能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6800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中国贫困人口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精准扶贫取得巨大成就令人振奋。但仍然有3000万左右的农村贫困人口亟待脱贫,相关扶贫乱象亟待治理,因而更需下足功夫,做精准文章,扎实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的工作。

保证脱贫不返贫,提升群众满意度。贫困村“摘帽”、贫困户“销号”,并不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结束,当下脱贫人口可能受到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业主道德风险等相关风险的影响,再度进入贫困线下。对贫困地区的群众来说,产业发展是“造血”,因地制宜的发展相关产业,将输血式扶贫彻底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产业发展为远离贫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防病治病是“止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其中因病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因此精准扶贫,攻坚拔寨靠发展,安营扎寨还需要密织健康网,才能提升群众满意度。

夯实精准扶贫作风,压实责任增添动力。基层干部行走在服务群众的最前端,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但当下一些基层干部在扶贫过程中玩起了“消消乐”、数字游戏,染指扶贫“奶酪”,种种扶贫乱象亟待治理,归根到底是形式主义在作怪,坚持肃清基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号召基层干部戒焦戒躁,少搞花架子,用实干和苦干书写时代考卷,将精准脱贫工作做细做实,夯实作风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在繁杂的工作中感到紧绷和忧虑,期待更多的理解和宽容,组织应做好“严管”加“厚爱”,为干部脱贫攻坚注入强心剂。“惟其艰难,方显勇毅”,责任压实更添干事创业的动力。

扶贫先扶志必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看不见贫困才是最大贫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实施“雨露计划”、“春苗计划”,注重贫困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化教育,实用技能培训提升脱贫本领,着力教育宣传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在贫困地区和贫困户间根植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打好精神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的成效如何,事关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步伐或疾步蹄飞或步履维艰,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

久于贫困,冀以小康。河入峡谷风过隘口,目前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更需要日夜兼程、风雨无阻。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