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滴水穿石”,与今天的脱贫攻坚呈现着同样的战略定力;当年的“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凝练为今天的精准扶贫思想;当年的“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发展为今天的“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5月31日 光明网)
近日重大报道《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一经刊发,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这既是对宁德精准脱贫工作的高度肯定,亦是号召赓续总书记脱贫攻坚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大力倡导“久久为功”、“滴水穿石”的精神、“行动至上”的作风、“弱鸟先飞”的意识,奋力谱写新时代摆脱贫困的壮丽篇章。
久于贫困,冀以小康。建成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后期必定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反贫困的历史由来已久,短短30年七亿多人脱贫,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宁德样本是中国脱贫路上的一个缩影,为中国2020决胜绝对贫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坚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心剂。基层党支部犹如领头雁,带头垂范、身先士卒、勤勉履职,“头雁勤,群雁能,春风一夜到衡阳;头雁惰,万里寒云雁阵迟。”基层党支部软弱涣散,脱贫攻坚则步履维艰;基层党支部坚强有力,脱贫攻坚则蹄不疾飞,党支部事关脱贫攻坚大业的是否能够顺利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基层干部的队伍建设,是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他们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行走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段。因此党建引领脱贫,狠抓党建不放手将其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始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一线脱贫攻坚贡献核心力量。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兴产业扶贫。“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贫困地区地处老少边穷地区居多,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农业发展滞后。摆脱贫困必须要转换思维,消除先天自然条件的阻碍,在生态优势和山地资源上做足文章,进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发展相关产业,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总要求来进行,其中产业兴旺时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必要前提。因此在脱贫攻坚上下足绣花功夫,发展适宜的产业是摆脱贫困的必经途径,稳住粮食生产红线,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贫困,如大山围困,如重石压心。脱贫攻坚是一项需深耕细作的系统工程,但“久久为功”、“滴水穿石”的脱贫精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开出了“一剂良药”。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