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警惕产业扶贫也是双刃剑

[ 作者:云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23 录入:吴玲香 ]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不难注意到,大家对扶贫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议论也多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大扶贫格局下社会各界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日益关注,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很多问题其实也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风险点,要采取针对性举措加以防范。最大的风险来自产业扶贫。(5月20日 人民网)

从所周知,发展产业是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来源,产业发展起来了,脱贫才有保障。近几年,贫困村发展产业的势头如火如荼,规模化栽种已成一道靓丽风景线。然而,产业扶贫也是“双刃剑”,产业选择好,发展质量高,能让群众得到源源不断的收入;反之,搞些小规模、大众产品,不仅增加了市场的无效供给,导致价格低廉滞销、烂在地里,不仅难以增收,甚至可以亏本。

近年来,扶贫产业受挫现象并不少见。在西部某县的一个村庄,当地一直有种植黄瓜的传统,以前多是零星种点自家吃。在上级号召村民扩大黄瓜种植规模借以脱贫的情况下,老马和村里很多人都种了黄瓜,都指望着今年黄瓜能增产增收。“去年黄瓜行情特别不好,集中挂果时一斤才三四毛钱,扣除种植和劳动成本,啥也没捞着;后来价格降到两毛钱,再后来直接没人要了,那么多黄瓜自家吃也吃不完,只能烂在地里。”

造成这种原因,主要还是当地干部在引导产业发展时,缺乏市场调研与认真思考,盲目“瞎指挥”,简直认为有产业就有收入。其实不然,农产业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低质、简单的初级产品,早已达到了饱和状态,盲目引导农民栽种,也是不付责任的表现,难以实现脱贫梦。

发展产业,也需防止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走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要么在现有规模产业上进行创新,引进新品种、加工企业,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要么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发展新兴特色品种,确保在市场上销路、有需求。这一切,靠农民自身不行,必需要当地政府进行科学引导,全程帮扶,切实让产业成为增收的门路,而不是栽种什么,就滞销什么。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市盐亭县司法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