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画说扶贫·新周的驻村故事”画展在广西艺术学院开幕。97幅有山有水有村庄、有猪有鸡有庄稼的扶贫画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这些作品是尚新周在德保县东凌镇多脉村任第一书记两年半时间里,用画笔表达他扶贫生活的经历和感受。(5月15日 广西日报)
国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扶贫帮困工作,帮助扶持贫困地区,从贫困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出发,做了大量尝试和探索,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地区差别和社会差别,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一个画家的尚新周,他的下乡扶贫之路真可谓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他与一般优秀的下乡干部一样,善于调研,伟人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为了精准扶贫,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深入群众,调查社会现实,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想法。为此,他工作的第一步:“画说山乡”就是以画和乡亲“套”热乎,因为, “村里老百姓不熟悉你,不和你掏心窝,问什么都只回两个字‘没呶’,背过身去他们自个用壮话聊得欢。”焦虑的尚新周习惯性地用笔在纸上乱涂乱画,希望从乱麻般的线条里理出一条思路。
其次,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可老百姓不理解为何要从世世代代熟稔的土地上搬迁?“故土难离”的恋乡情结严重地阻碍着搬迁工作的开展。为此,尚新周的画技有了用武之地,为了让贫困人口走出大山,他的“画说搬迁”——《把酒话民愁》系列用画笔向乡亲们描述山村的未来:先画贫困户危房,再画危房改造后的新农村,以画展示未来的美好生活,同时及时协调解决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再次,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最精准的扶贫方式。然而,对于一个偏僻的山村来说,一无交通优势,二无土地资源,三无高素质劳动力,再加上村民思想保守陈旧,发展产业实属不易。尚新周和村干部经过调研摸底,结合当地实际,认定发展生态种养才是未来的出路,而发展黑猪养殖又是生态种养的重中之重。于是,他通过画展宣传,打开困惑老百姓多年来的思想枷锁,放开了手脚,积极响应扶贫工作组的号召,先后筹划并建立“村民合作社+家庭种养+超市+社区+网络异地销售”的产业链,还吸引了众多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前来进行产业考察和资金捐助,为当地的扶贫工作打开可喜的局面。
总之,扶贫重在扶智、扶志。政府要想用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智力致富,首务之急是想方设法改变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让他们自身行动起来。尚新周“画说扶贫”确实是“精准扶贫”的一个样版。假若我们所有的扶贫干部都能能这样“接地气”进行扶贫工作,那么“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中国梦”又有何愁呢?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