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产业扶贫政府该怎么做?

[ 作者:莫负韶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09 录入:吴玲香 ]

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基础工作,产业扶贫则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等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增收,没有产业脱贫,就无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考察时也提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人民日报)

随着农产品竞争市场越来越了激烈,产业扶贫难度与之增大,村上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滞后。原因为何?值得我们深思。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地方反映产业扶贫是“五个一批”工作中最难的一项。产业难定向、项目难推进、增收难持续、市场不好找已成为产业扶贫的阻力。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在脱贫攻坚工作的“五个一批”中,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最多,主要包括:一是资金使用闲置和违规。二是产业扶贫项目推进缓慢。三是产业项目没有产生效益,甚至造成损失。四是扶贫项目不精准。五是利益联结机制没有落实。

诸多问题在于地方领导不够重视、政策执行不够到位、对懂技术专业人士不够依赖、对市场风险不够谨慎。处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今天,贫困户甚至一般的小农户是无法面对市场风险的。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看,产业扶贫如果仅仅是帮助农户进行种植或养殖一个或几个品种,多数是不成功的。不仅是贫困户如此,甚至一般农户乃至家庭农场都不见得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也是国际上农业发展的一般经验。在进入精准扶贫新阶段,有些地方在产业扶贫中还是延续了以前开发式扶贫中产业扶贫的做法,给贫困户送种苗、送畜禽等,导致了一些产业扶贫不能产生效益,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对此笔者认为政府要正确引导,让农户成为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针对农产品滞销、“谷贱伤农”、使产业扶贫的惠农、增收机制成为逆向的“伤农”、减收现象,政府要正确利用“互联网+”,结合市场打造可视农业。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具有影响力、社会责任感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户的增收。引入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动化解产业化扶贫中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使贫困户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中解脱出来,实现稳定的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稳定的脱贫。

(作者单位:马尔康市龙尔甲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