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司法厅联合省扶贫办实施法律援助精准扶贫项目,通过选派省内20家优秀律师事务所结对帮扶2个贫困县及20个极贫乡(镇)。让省城律师走进基层,为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提供法律护航,让法律援助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让精准扶贫有“法”可“助”。(贵州日报 4月14日)
法律援助是一项扶助贫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中国实践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援助通过向缺乏能力、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使他们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是贫困地区,群众的经济实力有限、受教育水平较低,更加需要法律援助。围绕贵州省司法厅制定的“每个帮扶律师事务所向结对乡(镇)派驻法律援助律师规定,开展村务法律“体检”、走访贫困农户、脱贫项目法律把关等活动。以法律援助护航精准扶贫,值得一赞。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而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则是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其中,自然就涉及到农户信息管理;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等问题。特别是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冒滴漏”;为党委政府决策重大事项,为村居工作、为脱贫工程项目提供法律意见等。有法可依,才能强化精准扶贫的保障措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为此,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也就事关重要。这一公里与老百姓联系最密切、最频繁、最直接,精准扶贫受到影响,扶贫的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那么,让法律援助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正当其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指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当然,话又说回来,单靠省城律师走进基层的法律援助远远不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得多方合力。不妨构筑网络桥梁、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法律援助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法律援助事业中来,壮大法律援助的工作力量,更广泛地满足贫困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不妨积极探索与地方机关、社会团体达成“结对子”活动,把援助与法律知识提高相结合;不妨加强宣传教育,让法治思维深入每一个人心底。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需要党委政府凝神聚力,社会各界众志成城,也离不开法治部门强力保障。再看贵州省城律师走进基层,为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提供法律护航活动,开展好法律援助工作,对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司法公正和正义,维护社会的平衡与稳定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法律援助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齐心协力,筑牢扶贫开发的法治屏障,就一定能补齐脱贫攻坚这块短板,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