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基层投入的不断加大,大多数村级组织都有了独立办公场所。但一些基层群众反映,村(社区)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为百姓解忧”,到村里办事经常找不到人,甚至一些村(社区)干部挂着书记、主任的头衔长年累月不在村里,“身在基层却背对基层”现象在一些地方较为严重。(新华网 4月4日)
俗话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村委会机构虽小,责任重大。而村干部处于最基层,直接面对农民群众,职位虽低,但作用不容忽视。其责任意识、能力高低、担当精神,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执行,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据半月谈记者调研时发现,不少村部大多数时间大门紧锁,尽管有规定村干部要轮流值班,但是基本上都是“墙上制度”,村民去办事时常常不见村干部的人影。最后得知“村支书去外地跑生意去了,村主任外出放羊去了。”试问,既然是村干部缘何“误本”不“务本”?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诠释了所有党员干部当不图虚名、专干实事、尽心尽力、任劳任怨,这是党的基层干部的职守所在,责任所在,也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而作为村干部发挥着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堡垒作用。担负着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或许,如文中村干部所言:“如果村干部没有点产业,没有点本事,村民也不会服他、选他,这是个很大的矛盾。”可问题是,有权须有责,既然承担这份责任,理当真心实意聚民心、改善民生聚民心、凝聚民心汇民力,以更好的履职为民服务。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对干部的本质要求。能否坚持为民服务,是衡量一个好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品格、政治态度的“分水岭”。正如这样一句话说得好: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方法;不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理由。干成一件事,需要从多个方面想办法,从多个角度找出路;而不想干一件事,往往找出一条理由就够了。由此也可以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和产业也好,上级任务考核多了,与群众交流的时间少了也罢。怀揣错误认识,思想就容易“开小差”,工作也就难免不在状态。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为解决“务本”不“误本”的问题,不妨多管齐下。一是强化监督,把群众的评价作为村干部称职与否的标准,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村干部工作的导向,把群众的意见作为村干部整改的重点;二是民主公开原则。把上级考核和群众评议公开透明,把问题透明化;三是得有必要的警示教育手段,对存在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诫勉谈话、警告、免职形成高压态势;四是提升待遇,健全保障机制。制定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保障制度,从经济收入、生产生活、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关上“误本”一扇门,打开“务本”这扇窗。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农民诉求的首选通道和依托对象,在农民心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正是,基层要良性运行,必须对权力有所制衡,监管决不能失之于宽,同时要发挥好自治组织自我监督、管理的作用。或许,民主监督机制完善,责权明晰、衔接配套,那么,基层组织的运转更有效。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