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壤塘县南木达镇党委书记康术元、镇人大主席泽王波、包村干部色茸勒玛和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对口帮扶驻村干部王伟等一行组成调研组,到南木达镇康旭村实地调研农业产业脱贫项目。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助力脱贫,决定包销部分农产品。(4月4日 四川在线)
脱贫攻坚,是当前民生工程的重头戏。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种力量凝聚起强大的合力,在祖国大地上创造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人间奇迹。作为职业学院,“职业”二字渗透着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职业学院参与扶贫都应当是精准的,有成效的。像四川三河职业学院这样,对口帮扶的是远距离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南木达镇,作为对口帮扶的驻村干部们,肩上的担子更重,面临的困难更多,需要的信心和勇气也当更足。
壤塘县位于阿坝州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气候、地理环境相对恶劣,贫困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属于深度贫困县。结对这样的“远亲”,如果只从简单、普遍的共性扶贫方式入手,那就极易产生形式主义,让扶贫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常说的“精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精准“把脉”,识别致贫原因,然后才能开得出对症的“处方”,达得到预期的“疗效”。为此,职业学院派出的驻村干部与贫困乡镇的党政、村社干部们,就成了脱贫攻坚的中间力量。
如何“把脉”?领导干部除了“望闻问切”之外,还当有相当的前瞻观念,否则是很难实现深度扶贫的。为此,三河职业学院与壤塘县南木达镇双边的领导干部经过实地调研,精心“把脉”贫困现状,觉得首先应当解决一些燃眉之急,然后才谈得上发展产业、兜底脱贫。因此,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由表及里地开出了三张“处方”,并已开始精准实施。
三河学院为南木达镇开出第一个“处方”是爱心捐赠。学院师生短短几天就募集人民币3万余元以及大量衣服等物资送往南木达镇,为困难群众解决好眼下的御寒问题。第二张“处方”是产业发展。这是扶贫工作的重点,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他们决定以高原马铃薯种植项目为抓手,推动其他扶贫项目的展开。第三张“处方”是包销产品。有人说发展产业风险大,主要是销路问题。为此,三河学院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群众包销部分农产品,就极大地解除了农民发展产业地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样的“处方”,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可操作性强。只要按方抓药,持之以恒,“疗效”肯定是看得见的。这样的“处方”,为深度贫困地区增强了“造血”功能,为全面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脱贫捷报频传,攻坚仍在路上”,肩负历史使命的党员干部们不可有丝毫的懈怠,而要拿出百倍的信心,精准“把脉”,精准“处方”,才能最终实现精准“脱贫”,进入全面小康。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