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部一个深度贫困县采访,县里干部抱怨,省里分配光伏扶贫指标,每个深度贫困县平均分,虽然都是深度贫困,但各自情况不同,排排坐,分果果,看似公平,实则不公。他们说,论资源,县里光照足,荒山荒地多,最适宜光伏产业;论现状,他们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扶贫资源更应该有所倾斜。(3月25日 人民日报 )
应该看到,经历了30多年的努力,我国扶贫事业已进入到攻坚克难的阶段,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想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要因地制宜、找对路子。扶贫的思路要对,扶贫的方向要准,要真正帮扶到需要的人。
过去的扶贫理念较为粗放,普遍问题中存在个性。一些地区在利用扶贫资金时“摊大饼”。所谓精准扶贫,就要有实事求是的定位和实事求是的措施。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条件有所差异,不能都照一个模式去做。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也各有不同,唯有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中央财政新增扶贫投入及有关转移支付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贫困人口,因户因人落实保障措施。“扶贫资源平均化”远远背离“精准”的初衷,资源用的不合理,难免造成“水土不服”的不良效果。
扶贫政策不能“一刀切”。产业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因病致贫虽然是西部贫穷地区的普遍现象,但是在不同的地区有特殊性。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扶贫方式,发展立体型产业结构。如此,才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