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三个精准”助力脱贫攻坚战

[ 作者:李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6 录入:吴玲香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它关乎民生福祉,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脱贫攻坚仍是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绊脚石”。过去五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但仍有三千余万人民还在脱贫道路上,更有因病、因婚、因贷、因灾等返贫现象,脱贫攻坚实质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还得精准、精准再精准。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精准找病根。传统中医讲求望、闻、问、切找病因,以能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同样打脱贫攻坚战时,也要精准找到因何致贫,为何返贫的病根。只有明确了病根和症结所在,我们才能集中力量,从最短的短板补起,从最紧要的事情抓起,确保好钢都用在刀刃上。面对深度贫困地区,我们不仅要考虑历史背景,也要分析现实状况,既要研究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等客观条件,也要重视贫困群众面对贫困的态度和思想观念,同时要走访调查到户到人,数据分析到具体业务,全面精准地抓住痛处。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精准如何扶。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湖南视察时就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有精准的扶贫手段,扶贫才能扶到点上、根上,才能保证扶贫的质量,脱贫的效果。这就要求精准扶贫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因势利导,量体裁衣,打造与贫困地区相适宜的脱贫路线。如内蒙古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实现农牧民脱贫致富,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同时下足“绣花”功夫,做到扶贫手段精细到村到人,专业化,精品化。针对返贫,影响脱贫质量的情况,要“授人以渔”,保证贫困群众都有一技之长,具有持续的增收致富能力,更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在脱贫攻坚上的重要作用。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精准脱贫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然而要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强,就得精准把好脱贫的标准和程序,容不得蒙混过关,“协商脱贫”。精准把好退出关口,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它不是数字游戏,感情笼络,不仅要看账面上的收入状况,还要入户调查群众的真实生活水平,注重持续增收的能力,而且还要开展“回头看”的动态管理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精准到脱贫没有一个贫困群众是被劝说认账退出,没有一个贫困群众在关口掉队。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脱贫攻坚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给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还得在精准上下功夫。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太平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