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更是一个庄重的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大批的贫困人口。虽然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我们亦不能放松,今年两会期间,国家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就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答记者问,指出:“2012年底的时候,我们国家有9899万贫困人口”“到2017年底还剩3046万人”“过去的五年时间里贫困人口减少了6853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这组数据凸显出这些年来脱贫攻坚成绩斐然,这是全党全社会勠力同心,合力攻坚所取得的成绩,这五年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大大增强了干部群众对脱贫的信心。而第二组数据:“已经有150个贫困县退出,还剩680个”,这组数据表明还没脱贫的贫困县也很多。可见,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贫困县“脱帽”任重道远。2016年贫困县总量首次出现了减少,剩下的三年时间,每年还需退出近230个贫困县,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众所周知,脱贫攻坚越往后,剩下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贫困县首次出现“负增长”,映射的是尽管困难重重,我们仍然有能力有决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当前,脱贫攻坚气势如虹,但有一些现象仍需警惕:有的扶贫干部争取项目资金在行,但一遇贫困户连话也不会说了,很外行;有的扶贫干部做群众工作在行,能够与群众促膝谈心,交流思想,但一说到农业生产就麦苗油菜“五谷不分”,很外行;还有的扶贫干部老想着“干大事”,却忽视了贫困户家长里短的小事,结果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和挖掘,脱贫成了扶贫干部硬拽着贫困户去“撞线”。如果眼睛只盯着“硬骨头”,搞粗放性扶贫,不能下足“绣花功”,忽视了挖掘贫困户内生动力,贫困户“站不起来”,结果只会是啃下“硬骨头”,丢了“软骨头”,甚至还可能滋养“等靠要”思想,出现“坏骨头”,扶贫工作陷入“脱贫—返贫—再脱贫—再返贫”的恶性循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脱贫攻坚需久久为功,只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上来,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向贫困发起总攻,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