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寨子里的“合约食堂”,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寨村民陶光敏赞不绝口。 “合约食堂”有规定,除了年末全寨村民聚餐,所有村民办酒一律不得超过20桌,每桌九菜一汤,成本控制在200元以内,酒席用酒不得超过20元/斤,烟不得超过13元/包;村民之间送礼,不能超过100元。(3月14日 扬子晚报)
自“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党政干部大办红白喜事的风气得到了有效遏制,可农村的许多地方仍然是红白喜事泛滥成灾:除婚丧嫁娶酒外,还有开业酒、乔迁酒、满月酒、生日酒、升学酒、立碑酒、参军酒、建房酒等酒席,名目繁多,花样翻新,令人叹为观止。乡亲“吃得烦”、“吃不起”,一些原本就困难的家庭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砸锅卖铁”办酒、随礼,因为“吃酒”而吃得“更穷”。巨额的开销让农民们不堪重负,怨声载道。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还让政府的扶贫步伐减缓,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受阻,降低国人的幸福指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在此大语境下,移风易俗已迫在眉睫了。
众所周知,农村是一个非常讲究人情社会,脸面被乡人视为比性命还重的,在农村,谁家没有三亲四朋七姑八姨的,为了增时亲情友情,每个家庭不可避免会办酒席的,因此,堵——严禁肯定不合乎人情民意,疏——合理规范才是正理。今天新闻中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寨的“合约食堂”可以说是在“疏”上下足了功夫。村委经过民主商议,动员村人集资修建一个食堂,凡是要办酒的都到这里,并约定参加酒席的人数、饭菜和烟酒价格、礼金标准等。这无疑是对农村办红白喜事进行了全体的规范,对移风易俗来了个有益的倡导,有助于搞好乡村的廉洁建设,让农民从繁重随礼陋俗中解脱出来,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合约食堂”还解决了一个民生问题。在农村,办酒席是件大麻烦事,由于受环境的影响,每家的场地不宽敞,家里最多也就摆三、五桌,一旦来的客人多,位置不够,只好吃流水席,其他人在附近候着,一拨人吃完了,收拾好桌子,再重新上菜,一场酒席办下来,不仅花费高,而且主宾皆累。如今有了“合约食堂”,可以为乡亲解决了一个场地的问题。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