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泉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泉州市关于规范党员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试行)>的通知》,要求泉州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时,严守“红线”,革除陋习,推崇节俭,嫁娶宴席禁超15桌,禁收非亲人礼品礼金、微信红包,本单位干部职工(含离退休)及其直系亲属去世的,个人送花圈禁超100元。(澎湃新闻网 2018年3月12日)
传统办酒请客的喜庆和热闹,往往成为敛财和攀比的“愰子”,不仅有乡村群众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不少党员干部也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借机敛财,把传统习俗扭曲变形,造成铺张浪费的同时,还助推了不良风气的漫延。
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入,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的“四风”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党风政风有了持续好转。与之相比,发生在乡村借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不正之风却成了推动社风民风好转的“绊脚石”。然而,“铺张浪费”“滥办酒席”等不良风气的产生和漫延,除了群众的盲目跟风和炫富摆阔外,党员干部真能独善其身、与己无关,恐怕并非如此。
近期发生在巴中市宁寺镇枇杷村某村民因违反本村《村规民约》被村民委员会和村红白理事会叫停的“二胎酒”事件,充分说明了移风易俗,构建文明有序的生活环境已经深入人心,同时也暴露了遏制乡村不良风气缺乏有效手段的问题。矛盾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一方面立新风、树新风,遏制陋习构建文明、有序的乡村环境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即便是法律法规与道德的双管齐下,在遏制不良风气上效果仍然欠佳。
为何传统的办酒请客会演绎成攀比敛财的借口,为何乡村群众会盲目跟风大操大办,笔者以为,除了利益的驱使,党员干部的负面示范是关键。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地区在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上也是狠下功夫,不仅公开发文严格要求,还细化规则量化标准,然而如何落实却成了最大的难题。虽然各地文件通知都对公职人员操办酒席的数量、礼金标准、参与者类型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在真正实践中,除了举报之外,仍然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真正靠党员干部自觉执行规定,根本不现实,如何界定桌数超标、如何确认礼金过多等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难题。除了心存侥幸,打擦球外,不少党员干部就是抓住监督难、取证难、处理轻的“不足之处”仍然我行我素、肆意妄为。“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正是由于不少党员干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负面示范,为推动乡村移风易俗的深入增加了难度。
干部干,群众看,遏制不良风气,引导百姓移风易俗,党员干部不能只说不做、光说不练,甚至说一套做一套。如果不能把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落到实处,严抓狠处党员干部违规操办酒席的行为,彻底根治其负面示范,老百姓很难会遵从引导,发生在乡村的大操大办盲目攀比之风就很难刹住。
因此,移风易俗除了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外,也要坚持把传统、文明、道德相结合进行宣传引导,更重要的就是要抓住管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点,要求老百姓做到的,党员干部要首先做到、不准老百姓干的,党员干部坚决不能干,从党员干部做起严起,坚决刹住操办婚丧喜庆相互攀比、浪费敛财的不正之风,如此才能树好党员干部形象,在以上率下、示范引领中,引导群众把革除陋习,推崇节俭推向深入,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中共蒲江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