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就业扶贫用好“渔”换“鱼”之功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27 录入:吴玲香 ]

2月24日,记者从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全省以就业扶贫工作为重点,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和改善就业结构。据统计,去年全省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50.55万人,其中就业50.05万人,创业0.5万人;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14.87万人,其中就业14.39万人,创业0.48万人,已搬迁贫困家庭户均就业1.8人。(贵州日报 2月26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出自《淮南子·说林训》。原文为:“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道理其实很简单,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实施“七个精准”、五级联动,建立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创业全程服务卡、岗位信息数据库、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台账。通过与扶贫、移民等部门对接,“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和计划,最终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以就业扶贫,无疑是用好“渔”换“鱼”之功。

当然,对于以“渔”换“鱼”而言,笔者不免延伸和赘述。“鱼”,以就业给困难家庭提供暂时脱贫路径;“渔”,让困难家庭找到脱贫的思路和方法;“欲”,通过就业激发脱贫欲望,树立自己的目标;“娱”,以就业增加脱贫的快乐,获得幸福;“愚”,学会脚踏实地、不等不靠,不走捷径和投机取巧;“遇”,在就业中学会成长、找到创业发展的机遇;“誉”,以就业脱贫获得精神层面的赞誉,助力后续的发展;“宇”,也就是就业脱贫的最高境界,在奋斗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输血”培元,“造血”强身。衡量一个贫困户是否脱贫,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收入。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以就业激发困难家庭的内生动力,恢复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在不断加强劳务协作和输出同时,坚持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大力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的施策意味着精准扶贫更有效。去年返乡就业创业79.11万人,其中返乡创业13.2万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个地方贫困,原因有多种,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地区的扶贫模式,考验着各地各部门的创新能力。正所谓,扶贫先扶智,要以开创性的工作来扭转不利局面,就得从治理智慧上动一番脑筋。主动对接各地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各类园区、各类在建设项目和服务业;围绕当地特色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解决当下,着眼长远,既用好外力又激发内力,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解决眼前贫困又阻断代际传递。此种兼顾现实情况和长远目标的努力,值得赞许。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展望未来发展,没有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的观念和落后的治理。再看以就业扶贫用好“渔”换“鱼”之功,深挖自己的地方特色,找到自己的发展优势和增长潜力,再辅以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有力的措施、更有效的组织、更坚韧的毅力,定能推动贵州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如期实现全面脱贫。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