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就业扶贫当有“绣花精神”

[ 作者:岩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28 录入:吴玲香 ]

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这一论述,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也紧密契合了“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成果理念。

脱贫攻坚,关键在基层,要准确把握工作思路,突出“精、深、细、巧”,真抓实干,扶到位、真脱贫。

脱贫攻坚应加强困难人员摸排梳理。要全面掌握困难群体的家庭状况、劳动能力、就业需求等实际情况,按照“一户一册、情况清楚、分类清晰”要求,建立困难人员台账档案,推进低收入及边缘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奠定精准施策基础。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大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拓宽困难群体服务渠道。

脱贫攻坚应丰富形式拓展帮扶渠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困难群众喜闻乐见的就业促进活动,以就业援助月、就业巡回服务年、对口扶贫等专项活动为载体,走进园区、社区、企业、基地,送政策、送咨询、送岗位。将精准就业帮扶贯穿就业促进工作始终,依托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优势,组织开展专场招聘会,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

脱贫攻坚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托底。全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公益性岗位体系,提供热心、耐心、尽心、暖心、舒心的“五心”市场推荐就业服务,对特困人员实行政府托底安置就业,严格兑现“不挑不选,48小时上岗”承诺,发挥政策促进就业作用,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帮助扶贫对象多渠道多方式实现就业。

脱贫攻坚应引导贫困人员转变思想。将脱贫攻坚由“输血”工程转变为“造血”工程,积极引导困难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遵循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从思想上脱贫,靠双手来致富,实现困难群体从被动就业、低水平就业到高质量就业和主动创业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