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就近原则推动就业扶贫

[ 作者:彭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3 录入:吴玲香 ]

什么样的就业扶贫能兼顾田间的劳作和工厂车间的工作,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呢?送岗上门,就近就业,让不少身在农村的“就业边缘人”变身产业工人,就是这样一种就近就业扶贫方式。

据新华网报道,位于安徽万山镇长岗村的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是安徽庐江第一家扶贫车间。目前这个扶贫车间里有26名员工,年龄在35岁至60岁之间,均来自贫困家庭。职工聘用后经过简单的技能培训就可以上岗,月收入2000元左右,实行三班倒的轮班制度。工作之余,还不耽误家里种地,是一项稳增收的就业扶贫创新之举。

像这样的扶贫车间,一个村或几个村建立一个,一个县成建立几十个,就能解决一大批贫困户就业问题,让一大批贫困户增收脱贫。要把扶贫车间引进来,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要做的是给予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入驻和后期可能遇到的难题。庐江县的做法是,鼓励本地服装、纺织、电子、渔网、农业种植等企业在镇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对入驻就业脱贫车间的企业、个人,3年内所涉及的场地租金、水电费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

有的地方不适合建立扶贫车间的,又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呢?实践证明,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灵活就业的方式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可行。经过梳理,庐江县的各镇及相关单位整合开发出乡村公路养护、水库安全管理、山林防护等多个公益性岗位,吸纳贫困劳动者7000多人。这样的公益性岗位,其他地方也可以提供,同样能解决一大批就近就业问题,值得借鉴。

解决就近就业问题是为老百姓特别是贫困谋长远,解决后顾之忧。到了2020年,全面脱贫以后,他们还可以继续在企业务工,收入有保障。引入企业入村,必须重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又不能采取措施解决的,宁可不要,对于那些虽然有环境污染但是能采取措施避免且企业愿意投入适当资金治理的企业即使优惠政策多一点也要想方设法引进。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