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新时代下更需绷紧基层干部教育这根弦

[ 作者:王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27 录入:吴玲香 ]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摘自十九大报告)

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干事,新时达下对党的作风建设有一定的感受或体会。作风建设就是贯彻“从严从实治党”要求,特别是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对党员干部的规定更多、要求更高、监管更严。这样一来,部分党员干部则片面认为干部难当、工作难干、待遇难提。因此,不敢担当、不愿担当,庸政懒政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膨胀。新时代新要求,如何更好适应新时代,既强化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形成良好党风政风,又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营造宽松环境,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工作积极性,成为了摆在各级组织面前的一个重大而亟待解决的课题。对此,本人经过初浅的调研和分析,浅薄认为要突出“严”字,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绷紧基层干部教育这跟“弦”提升党员干部整体素养,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促进工作开展,达到适应和引领新时代的最终目的。

严格教育,保持干部政治清醒、信念坚定的良好状态。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要突出教育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克服艰难险阻走到今天,并将继续阔步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支撑。在日常的党员干部教育要始终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要创新教育形式。基层党组织可围绕学习型组织建设,通过党课讲授、典型报告、实地参观等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人员、时间、地点、效果“四个落实”,定期开展教育培训,要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引导党员干部坚守精神家园,做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好干部。

严格培养,提升干部创争有为、能力突出的良好势态。

一要加强意识培养。在日常的工作中应不断倡导“任务要完成、工作要争先争优、作风要务实、亮点要凸显、机制要健全”等五种工作导向和“责任、奉献、沟通、服从、纪律”等五种工作意识。任务完不完得成是衡量一个班子是否具有执行力的重要标准,连任务都不能完成的班子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班子。二要强化培养选拔。通过基层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考、到村任职等方式,大力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充实基层干部资源储备。同时,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培养选拔链,强化干部培养、加大选拔基层干部力度,扎实推动干部成长成才。

严格考核,激发干部干事热情,创业实干的良好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理,如果一个单位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就不可能良性运行,取得实效。组织或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结合实际尽量探索创新好的制度和办法。作为基层可分成乡镇机关和村(社区)两个层级。一要强化机关考核。对乡镇机关的工作人员的考核也越来越严格,但少部分地区存在“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出工不出力或者干脆就不干”的恶性循环局面。为此,乡镇党委政府要主动思考,积极创新,进一步完善综合目标考核,同时建立完善机关工作制度,严格兑现政策允许的车旅费补助、定期体检、生病(病故)慰问等制度规定,尽最大努力调动全体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二要强化村级考核。村干部是连通群众与党员干部的重要桥梁,基层工作要推进的更好,除了乡镇机关干部的辛勤努力外,更离不开村(社区)干部的积极奉献,对村(社区)干部,要不断创新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工作突出(进步)奖励机制等考核机制和村干部养老保险、干部定期体检、关心慰问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服务动力。

严格监督,创新干部督查机制,考核结果的良性运行。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力”,制度再好再完善,如果不能落到实处,将是一张白纸。一要注重工作监督。基层党委政府、纪委应加强机关各部门工作纪律、财经纪律、事务公开、项目建设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登记在案。把制度执行情况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制度执行好,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结合实际进行表扬,对制度执行差,工作表现不好的要按规定给予通报批评、严肃处理并限期改正。二要注重作风监督。部分干部出现诸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管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尤其是经常性监督“失位”。严是爱,宽是害。要按照“抓早抓小”原则,对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使好“婆婆嘴”,提醒干部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对关键岗位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加强监督,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戴上“紧箍咒”,涂上“防腐剂”,通上“高压电”,让干部不敢、不愿、不能腐。三是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探索建立干部退出制度,动真格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动态调整。对在考核督查中发现工作不在状态、表现较差、不胜任现职的干部,以能上能下推动“庸懒散浮托贪”治理,让平庸的干部下得来、让得开,让优秀的干部补得进、上得去。

(作者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