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让“过场风”吹走了基层慰问的温暖

[ 作者:白文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23 录入:吴玲香 ]

肩扛一袋米,手拎一桶油,献上慰问金……春节前,基层干部往往都要集中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这本是了解群众需求的好机会,但一些基层干部下去慰问时,只为了与慰问对象拍个照,刷一刷亲民形象,连多拉几句家常都不愿。(半月谈 2018年2月22日)

逢年过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老党员、老同志,为他们送去一些慰问品慰问金和节日的问候,既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还是拉近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距离的大好时机。特别是在开展基层慰问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亲密沟通交流,不仅能增强感情互动,还能真正了解掌握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难题,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奠定基础。可以说,务实做好基层走访慰问,不仅会让群众感到“身暖”更能实现“心暖”。

从半月谈的调查情况不难看出,本是送温暖办实事的暖心之举,却被某些党员干部演绎成“过场秀”和“苦差事”,不仅有只慰不问,放下东西照个相就完事的“丑陋秀”,更有敷衍了事,帮领导完成任务的“假慰问”。

慰问群众不到三分钟,压根不知道慰问对象的姓名和相关情况,既是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不仅有违慰问的初衷,还让暖心之举大打折扣;领钱要照相、放下物资就走,对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不闻不问,只慰不问,图形式走过场,更会让困难群众感到无助甚至寒心。

为发物而慰、为给钱而问,看似慰问品慰问金发到了群众手中,完成了走访工作,实现了慰问目的,实则暴露了少数地区、部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走访慰问走过场、图形式,不仅效果极差,更容易在群众中形成走访慰问例行公事、弄虚作假的不良影响,不仅损坏党员干部形象,更是对党和政府形象的严重抹黑。

开展基层慰问,不仅要人到、物到,更要心到心诚,不能止于发钱发物、签名照相,要以“慰问”为名,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既要通过慰问,为困难群众带去看得见的温暖、实惠,更要在走访中了解掌握群众生产生活现状,不仅做好雪中送炭,更把关爱延伸到平时,既抓实当前,更持续以后。

做好做实走访慰问就要杜绝“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不仅实现精准,身心同入,为慰问对象解燃眉之急,更要进屋入户,与群众拉家常、谈心事、聊生产,真正实现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让走访慰问不仅扎实,更有温度。

基层慰问不仅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更展现党员干部作风,落实走访慰问,党员干部既要主动务实,更要放下“架子”身心同入,要通过结穷对、攀穷亲,以真情换真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扎扎实实为困难群众谋实事办好事解难题,把基层慰问的暖心之举做好落实见成效。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