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建成慕俄格古城、三线文化创意小镇、万山朱砂古镇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截至目前,46个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270.8亿元,建成投入使用或部分投入使用的21个,正在建设的22个。推动“文军扶贫”向纵深发展。(贵州日报 2月22日)
因势利导。应该说相较于其他省份而言,贵州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应该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80余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夜郎文化”;创造灿烂水西文明的水西文化;再现战胜一切困难、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强大力量的红色文化;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瑰宝的“飞歌 ”;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傩戏、花灯戏、布依戏和侗戏;堪称“无字史书”服饰文化,剪纸、蜡染、刺绣等。无疑,为深度挖掘文化资源,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做了有力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须先扶志。导致贫困的原因有多种,但更为深层问题与个别困难群众思想上打不开,限制了眼界,阻碍了发展的脚步不无关系。而“文军扶贫”正是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它使扶贫脱贫概念更加丰富饱满,在凸显扶贫工作的充满人文内涵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省深度贫困县和极贫乡镇所在县全覆盖, 势必把文化扶贫工作做得更加大气、精准。既有硬功,也有巧劲;既有量的提升,又有质的飞跃,也能让脱贫攻坚更有质感。
世上的路有千万条,关键是找准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脱贫攻坚更是如此。早在2015年,国家7个部委就联合印发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公共文化在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为载体,让地方优秀的文化浸润人心,扶起的是困难群众的“精气神”。
不过,话又说回来,“文军扶贫”的实施非一蹴而就,首先得在扶贫项目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对本地区文化体系会好诊、把好脉,尽可能把本地区特色文化充分用好,把体现民族核心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内容重点保护好;得摒弃“文军扶贫”过程中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唯GDP论,避免片面追求数字化、商品化等现象,防止各类建设让民族地区文化变质变味;得循序渐进,在可持续开发、特色开发和见长效上下功夫,规避重建设、重规划、轻保护、千村一面等问题出现。总之,得将厚植“文军扶贫”土层与发展新活力齐头并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认识深度决定工作力度。再看“文军扶贫”,相信只要各级干部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决心,找准补齐脱贫攻坚这块“短板”,用好“扶志”与“扶智”,定能让新的扶贫形态真正成为直抵人心的力量,让文化产业驱动轮转起来。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