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留住乡愁的振兴可以有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18 录入:吴玲香 ]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日前,四川提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的意见,其中一条指出: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四川日报 2月10)

在艾青《献给乡村的诗》中:“我想起乡村田野上的道路——用卵石或石板铺的曲折窄小的道路。”表达了作者以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怀乡情绪,充满沉重的,但又昂扬的情绪。相对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或许是过于寂寞和单调。但,对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恰恰是留住“乡愁”,留住“活着的文化”。让本土真实的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唤起一代又一代人的真实记忆,再次通过享受、感悟、认知,重新走进这种文化,得到新奇、收获和信念,传承无尽的生命力。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之所以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它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将加快抢救保护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加大对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度;重视村志村史编纂;大力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加强对村落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等。更能让优秀农耕文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发展是硬道理,振兴的前提就是要发展。但,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事实上,这是对地方政府、企业,包括建筑师、规划师、专业工程师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进行创造性探索一个考量。这不仅仅是是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住房条件的优越,而是各方面都要达到更高水平。需要地方管理者让人民有舒心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让文化遗产和人和谐共处、让人们公共意识的全面提升。不因发展破坏、伤害了传统、记忆和乡愁。

记得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再次强调“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足以可见,留住“乡愁”的振兴,是无可替代,无法比拟。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乡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乡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相信,只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只要能因地制宜,依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那么,乡村振兴同时,文化的根脉也会递延。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