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是西海固苦中苦,新庄是西吉县穷中穷!”的确,新庄村816户人,30岁以上的人近半文盲。但出人意料的是,自王元明调到新庄村任第一书记的短短一年,新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比2016年增长了近2000元,更关键的是,人们精气神起来了。(人民日报 2018年02月12日)
“牛毛往天上炸。几十亩地什么都种,样样捞不着”,这是新庄村原来的面貌。王元明是“用了啥法子”让“穷中穷”的村子人均收入一年涨两千呢?笔者认为,是因为他牵住了扶志与扶智这两个脱贫的“牛鼻子”,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脱贫的内生动力就会奔涌而出。毋庸讳言,一些贫困户不单是物质的贫困,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贫困,他们没有摆脱贫困的主动性,这种情况无论外界如何努力,也会像得了“软骨病”的病人一样扶不起来。脱贫致富的过程首先是改变人的过程,如果缺少脱贫的内生动力,靠着外界的投入和救济,即使可以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也是不可持续的。
“扶志”,就是要把贫困户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有劳动能力的人致贫就是由于志气不足,并且还不以穷为耻,反以穷为荣,精神上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因此要让他们彻底告别贫困,首先得激发他们的志气。王元明正是牵住了“扶志”这个“牛鼻子”、找来村里在外做生意的几户人,给群众算账,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这些村里的“成功人士”所说的话,贫困户会更信任,通过这样的榜样激励,用先进的干劲激起后进的干劲,让贫困户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才有脱贫的希望。
贫困还与其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技能知识有关,因此在“扶志”的同时还要“扶智”。“扶智”,就是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现在全村的心气都起来啦,前两天市农广校来讲养殖,呼啦啦来了160多号人”,贫困户主动学习一技之长,获得安身立命的本事,从精神层面真正站起来,定能以防日后返贫。通过培训学有所用,让贫困群众掌握一定的技术本领,变得更精明强干,正是“扶智”的意义。
扶志与扶智是脱贫的“牛鼻子”,牵好了就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贫困户只有自身确立了脱贫的勇气、意志和信心,党的扶贫政策才能真正落地。党员干部要主动与贫困群众找出路谋发展,让贫困户少了顾虑,再激发他们“人穷志不穷”的发奋脱贫的劲头,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桐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