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成果或许是促进角色归位,这只是个人大胆的论断,仅供抛砖引玉。
万事万物存在必有它的价值。各级党委、政府甚至企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亦即它有存在的价值。我们知道很多关于党委政府企业存在的价值。但是有没有尝试过做一些反问?比如存在的价值是造不完的资料吗?它存在的价值是把一些自己都不能确定的数据向上报送吗?它存在的价值是养活一堆成天对着电脑吹着空调逛淘宝、玩游戏的人吗?还是对着一群做着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要做的工作的人熟视无睹?
让我们来看一组情况描述:
作风是党的形象和生命,作风建设攸关脱贫攻坚成败。当前脱贫攻坚顶层设计基层完成,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政策举措基本出台,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但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导存在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以及扶贫领域腐败等问题,严重影响脱贫攻坚工作落实,严重侵害贫困群众利益,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在这里,“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监督考核从严要求不够等问题里各种问题被逐一罗列。
综合到一点,我们能读出什么?
臃肿的机构大家都在嚷着缺人;大家都不认为单位是自己,没了信仰,只有一个认定,单位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这个平台还不赖;谁也不用思考工作,谁也不用对事情负责,遇到问题一推到底;监督人员也是人生父母养,遇到问题绕道走,因为那一些被监督的人手里还握着自己上职称或向上走的“宝贵一票”……
但是,党的干部是什么?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
应该说通过前段时间的扶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很多职工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上的问题,也在沉下去的工作中强化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众所周知,扶贫工作,几乎让所有干部产生了激烈的思想冲突,我们看到群众身上存在的问题,看到了兄弟单位工作开展中的问题,看到了部分职工工作的问题,也有人开始反思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一:我们为什么如此繁忙而又如此杂乱?
应该说工作没什么繁复得无法担负,为什么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还感觉体力精神双重透支?工作一件件理着走,有压力是正常的,也不至于乱了章法。早会晚会,做不完的资料事情。大家体会最深的是,资料太多,如同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是,是谁给了我们这么多资料的任务?表还是那个表,反复改变格式报来报去,交给谁看呢?意义是什么?不下深水的工作,抓不住重点。一线的干部就期待专业科学化的要求,不怕工作任务重,但是不能重复做毫无价值的复制工作。往往如果有人要求报一个资料,下面所有干部、单位、乡镇叠加起来就是一式三份甚至四份,全县多少个贫困户非贫困户又得打印复印多少?一个小县如此,那么大县大区呢?
所以,不得不说真的得解决职工思想素质的问题了。一代一代职工理想信念不能弱化,毫无价值观,毫无信仰,毫无社会责任感,人人觉得在“他乡”,置身事外,那谁来维护单位形象和运转?谁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形象和运转?
反思二:扶贫是要干什么的问题引导我们换位思考,知道群众希望我们做什么,也引导我们思考社会需要单位做什么。
我们有我们的职责,这是一定的,但是,我们天天在那里忙得不可开交,却根本不知道有些忙是瞎忙,既无社会价值,也不是群众需要。
扶贫是要干什么?说到这个问题,大家想到的是扶贫“五个一批”不是说明白了吗? (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三)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四)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五)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政策不是每个群众必须享受,宣传到了,最大限度地让他享受到,且愿意承担义务就享受权利。不能造成部分群众看到国家扶贫的大形势,觉得干部不帮助自己就脱不了手,以“自己是党中央最牵挂的人”自居,以“享受国务院津贴”为荣,颠倒社会三观,错误引导社会主流思想。
同时,老百姓房屋质量有问题谁来评估?老百姓发展产业,谁来指导?老百姓能够享受的政策谁来宣传?老百姓的环境整治需要谁来推进?老百姓的书屋建设谁来监督?老百姓的医疗报账是否享受了政策谁来解读?这些工作需要一一对号入座。
如果你作为专门从事一项工作的干部回答不了群众的问题,解决不了群众的问题,那被否认的不仅仅是该干部本人,还有他所在的单位。
反思三:重压之下责任被踢皮球。
首先来看看,为了脱贫我们出台的相关对干部的约束机制不可谓不少。像“五个严禁”“五个一律”就像时时戴在头上的紧箍咒,无一例外,包括县级部门、乡镇、领导干部、帮扶干部、农技员、第一书记、村主要负责人等。
为了脱贫我们的干部付出也真心不少,白天下村解决实际问题,晚上和早晨抓紧时间开会或者做自己和业务工作。重压之下,人人都怕挨板子,所以,大家为自保就将责任当作皮球。乡镇认为责任在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身上,而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认为责任在乡镇身上。造成人浮于世的场面。
因此,形势不容乐观。制度管人真的得动真格的了。一个单位职责就那么多,得明确到干部身上。别一评先进大家都争先恐后,一说负责做事就鸦雀无声。在党委或者政府部门的干部都会讲,每个单位都有那么一两个“清闲”的干部,工资一分不会少,做事情几乎不会,有的即使会也不愿意做,结果“清闲”了一辈子,无风无浪,让多干事的干部看着就难受,如果因为做了很多事,出一个纰漏被处理,与之一对比,心里更难平衡。所以,制度得明确下来,占一个位置就得谋一个位置的工作,是必须的,而且对应的,不这么做,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理。做与不做一个样就会大大削减士气。
严格考核评估,容错纠错,建立激励机制也非常必要。无论是为荣誉而战,或者是为年终奖,若与考核挂钩,绝大多数还是会上心。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扶贫重在授之渔,重在扶志和和扶智,增强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职能归位,履行好职责,该干嘛必须干嘛,没有第二个选择,既分工又合作,齐心协力真情推动。
(作者地址:绵阳市北川县永昌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