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减贫6600万人以上,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三分之二以上。2017年,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贫困人口预计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2018年,多省份公布脱贫目标,严防“虚假脱贫”“数字脱贫”。(新华网 2月2日)
扶贫,本就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重要使命。瞄准2020年时间节点,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多个省份今年已经给出明确目标。严防“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值得一赞。但笔者以为,严防“虚假脱贫”需监督之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脱贫工作是让困难群众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脱贫攻坚军令如山,责任如山。面对更加艰巨的脱贫任务,多地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升农民技能水平。可防止“虚假脱贫”要的不只是目标,要的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有效的检验尺规和有力的监督。
毋庸置疑,一度时期以来,针对脱贫攻坚在不少贫困地区却出现了“造盆景”“垒大户”等重“面子工程”的扶贫。为了让上级考察时看到自己的扶贫成绩,派一些小学生披著装化肥用的白塑胶袋,趴在领导路过的山坡上。领导远远望去,山坡上尽是“美羊羊”,大加赞许。更有甚者为“捞得”一时的政绩如“山体喷绿漆”“遮羞墙”“新修公路上种豆”都能轻描淡写的干出来。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造假的数字脱贫上。究其原因,监管细化和监管下沉,是确保政策如实落地关键。
在地方两会上,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也就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如四川强调抓好统计管理和考核评估,支持各民主党派省委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云南省将严格监督考核,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并建成扶贫资金全程在线监管系统,全面开展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新疆明确,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对工作不力、作风不实、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坚决严肃查处等等如是。无疑,只要加大监督力度,定能确保“最后一公里”走得更为坚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严防“虚假脱贫”非一劳永逸。它更多的是“拷问”监管部门的行政短板和职能是否缺位。有没有执法不严,暗箱操作、选择性执法等。换言之,对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者,是不是绝对不放过?是不是监管部门严格的执法,让每一个违规者时刻感觉头顶似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从而自觉地望而却步?总之,只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就能见实效。
最后,严防“虚假脱贫”,是规避在刺痛公众神经同时,避免让一项庄严的国家行动大政方针受到破坏。相信有了地方政府实现脱贫责无旁贷决心,有了对标目标的落实到位,定能实现农村扶贫不越轨、不作假、有成效的愿景。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