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愿“我们的村晚”星火燎原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05 录入:吴玲香 ]

大红灯笼挂起来,舞龙舞狮闹起来,欢乐锣鼓敲起来……春节临近,3日上午,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的广场上,2018年绍兴市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活动吸引了来自绍兴各地的市民前来捧场。嵊州市委宣传部文艺科裘雁飞向记者介绍:“这次‘村晚’规模很大,集结了来自绍兴6个县、市(区)的表演队伍,大都是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被称为‘我们的村晚’。现场不但有‘非遗’展、送春联、拍全家福、孝悌文化图片展,还有各种嵊州美食等。”(2月3日 中国新闻网)

喜见乡村办春晚,虽然,“乡村春晚”在浙江绍兴已经有几个年头,但是在全国各地的农村里仍然属于“喜大普奔”的新闻。

曾几何,乡村成了“文化的荒漠”:乡村小学撤并走了,乡村少了朗朗的读书声;乡村电影院消失了,露天电影也不见了,乡村除了电视再无别的娱乐活动; “村文化活动中心”从来不见“文化活动”,“农家书屋”沦为“农家藏书屋”……为了破解这种困局,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各级政府把 “文化下乡”视为一项重要惠民活动——大张旗鼓地组织演员和大学生或排演戏曲或挖掘当地的非遗文化内容或从城市选调歌舞节目组成文化宣传团队,趁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文化庙会、游园活动、文艺演出、书画笔会、电影放映、冰雪娱乐、民间花会等文化活动。然而,这送来的城市文化虽然很精彩,却往往不太“接地气”,难免会“水土不服”。面对乡村文化“贫血”的状况,“输血式”的“文化下乡”只能满足一时热热闹闹的繁荣景象,并不能为乡村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即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文化梦”。

其实,农村有着深厚的文化沃土。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很多蕴藏在广大农村,流传于村民日常生活之中。农村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乡间隐藏着无数热爱文化、懂得文化的农民——高手在民间。“乡村春晚”则是对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一个整合,对农村文化人才的一次挖掘和培养,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乡村春晚”的节目大多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而故事也往往取材于本土本乡的,演员更是熟悉的乡里乡亲,群众的参与率高,观众也会感得特别的亲切,自然就让“村晚”有了落地的美好,成为“我们的村晚”。 比起往日里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要接地气、受欢迎得多。这样,“文化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农村文化梦”的实现也就有了希望。

当然,“‘村晚’成为新年风俗”只在国内极少地方出现,未能形成规模,影响不大,因此笔者期盼“我们的村晚”能早日星火燎原,成为全国各地的新年风俗。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