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走访扶贫一线了解到,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贫困县中非贫困村存在的发展不平衡、贫困村中非贫困户存在的心态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这“两个不平衡”拉响脱贫攻坚新警报,一旦处理不当,会使整个脱贫成效大打折扣,产生消极影响。(新华网)
近几年,全国上下围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全面强化推进措施,各级领导干部披星戴月、夜以继日,一线攻坚同志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进展,成绩值得充分肯定。比如从穷山沟蜕变为“绿富美”的下姜村,从革命老区村蜕变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清流石下村,从“穷光村”蜕变为市级“四好村”的曾家沟村……昔日的贫困村们实现了向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贫困户的生活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坚持问题导向是关键。在看到脱贫攻坚骄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贫困村吃撑了,非贫困村却饿得不得了!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一文中提到,产业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等都往贫困村集中,从中央、国企到省市县的帮扶干部大多集中在贫困村,贫困户享受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且有个别好吃懒做的人被认定为贫困户,人、财、物都往贫困村集中,非贫困村一定程度上受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造成新的发展不平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总体可以分为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两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同理,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抓住贫困村、贫困户这些重点和中心,又不能忽视非贫困村及非贫困户,要统筹兼顾。
注重统筹兼顾是重点。“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是全覆盖的扶贫,非贫困村贫困户同样“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现目前,国家对于非贫困村及非贫困户的政策、人、财、物的倾注略低于贫困村及贫困户。基层在脱贫攻坚大战中,扮演的只是政策的执行者及宣传员角色。在解决不平衡的问题上,应从基层实际着手。对于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协调引领作用,不但在贫困村的发展,贫困户的帮扶上下足“绣花工”,还应积极帮助非贫困村及非贫困户争取政策扶持,从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社会事务等方面着手,实现全镇的均衡发展;同时,在加强贫困村及贫困户感恩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把非贫困村及非贫困户的感恩教育提上日程。不但要鼓励贫困户感恩奋进,也要鼓励非贫困户感恩奉献,通过自身优势,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基层干部,自身要加强对非贫困村及非贫困户的重视程度,如在下村走访贫困户的同时走访非贫困户,了解非贫困户是否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困难。对于有困难的群众,在政策范围内帮助其评定为贫困户或申请低保、临时救助,以解其燃眉之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我们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最后冲刺,所以务必要统筹非贫困村与贫困村的均衡发展,兼顾到非贫困户与贫困户生活的同步改善。唯有让全体农村群众拥有越来越美好幸福生活,才算为脱贫攻坚事业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鲁班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