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首先应解决“有”的问题,条件允许了再追求“优”的问题。以前下到基层探访贫困村,不难发现,基础设施薄弱是许多贫困村的共同问题:一些地方还在吃泉水、河水,甚至地窖水;山大沟深路难行,“望到屋,走到哭”;电压不稳,经常停电;手机信号不好,接个电话急得团团转;农村的茅房普遍简陋,就着猪圈牛棚,臭气熏天,卫生较差……(1月15日 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本末倒置”一词出自朱熹《朱文公文集》:“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意思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在我国扶贫过程中,有出现过“本末倒置”的问题,比如重“输血”轻“造血”、重“面子”轻“里子”、重“温饱”轻“环保”、重“口袋”轻“脑袋”等。这些“本末倒置”的问题若是不解决,扶贫、脱贫必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在扶贫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扶贫的“本”与“末”,并且处理好“本”“末”问题。
扶贫要扶末,但更要扶本。国家目前的扶贫现状是大量提供扶贫资金,为贫困地区“输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面子”工程,想要尽快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想让贫困群众、贫困家庭的“口袋”鼓起来。但是要想让扶贫见效更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啃下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则需要激发内生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发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让贫困地区的群众们能真正享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里子”便利,不仅是让“口袋”鼓起来,更是要让“脑袋”富起来,让群众用知识让“脑袋”致富,这才是扶贫之“本”。
抓牢扶贫之本——扶贫先扶志。 坐等扶贫干部主动上门、靠着底线政策苦捱、别人有的待遇一样不能少……少数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仍然真实存在着,部分贫困户已经失去了脱贫的主动性,有些甚至自身具备脱贫条件却拒绝主动脱贫。“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但是扶贫不能成为“干部干、群众看”的独角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所以,在扶贫过程中、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先扶起贫困群众的“志”,提高受助者自身的素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要始终向他们传递:“政策支持勤劳致富,而不是等靠要”,让他们愿意主动走上脱贫之路,最终迈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抓牢扶贫之本——扶贫重扶智。重“扶末”的扶贫只能解决贫困的燃眉之急,不能做到“真脱贫”,如果不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能让其实现自力更生,那么,这样的扶贫只能是“越扶越贫”。扶贫要扶智,要求我们要注重教育扶贫,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治贫先治愚”“脱贫防返贫”都凸显出了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教育扶贫的目标任务,为推动教育扶贫指明了方向。协调扶贫资金,改善教学条件,建立教育基金、制定特殊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政府职责,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随时关注贫困地区学生就学情况、加大扶贫力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等等,都是“扶智”的重要措施。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所以,在扶贫工作中,我们更要找准思路,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抓好扶贫的“本”与“末”,处理好“本”“末”之间的关系,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