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破解“学农不爱农”困局更需制度向下

[ 作者:田小典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0 录入:吴玲香 ]

“现实情况是,国内高校学农不爱农不务农现象非常普遍,学农大学生就业率低与县以下基层单位招不到人的矛盾长期存在。”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柴宇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些大学生择业时纠结于工作地点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纠结于工作单位是大机关、大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纠结于工资是2000元、3000元还是5000元,而忽略所应聘的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匹配,忽略行业发展走势是否符合个人职业规划,忽略对当初报考大学时所树立的理想的坚持。(1月8日 光明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样一支“三农”工作队伍,肩负着农村发展繁荣的希望,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力量。“三农”工作队伍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懂农业,而各大农业院校培养出的专业学子,可以说是现代农业的生力军,然而,“学农不爱农”的现象却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困扰着基层农业发展。在笔者看来,要破解“学农不爱农”困局,更需制度向下。

这些农学毕业生之所以“学农不爱农”,就在于奔赴农村这片广袤天地,意味着更多付出。不可否认,很多农业专业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而这些农村学子,大多背负着家庭向上发展的希望,很多家庭举债供孩子上完大学,就是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够在城市谋得一份工作,在城市立足,打拼出属于自己及家人的未来,改变家族命运。正是这样的社会期待,让这些农学专业学子不仅自己不愿意回农村工作,自己的父母、亲人也接受不了自己回农村工作的残酷现实。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需制度向下。一方面,对农业专业学子到县级以下农村工作的,出台更多优惠措施,让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到回基层、到农村工作,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发展上,在农村这片广袤天地上,都不逊色于城市的灯红酒绿。另一方面,基层农村也应该为农学专业学子多提供一些发展空间,让那些懂农业的专业人才,拥有用武之地,真正把他们当成农村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不是给予其不合适的岗位,让他们感受不到发展的希望。

制度向下,是解决“学农不爱农”困境的根本。只有让农学专业学子感受到专业所能够带来的职业荣光,感受到在农村这片广袤天地上贡献知识和力量所带来的获得感,以此才能不断提升“学农爱农”情怀。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