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让扶贫路上的“钉子户”变主力军

[ 作者:葛艳琼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13 录入:实习编辑 ]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政府发力、社会出力、贫困户竭力的脱贫奔康局面已然形成,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跳出贫困圈子,过上小日子。但仍旧有一部分群众是贫困户中的“钉子户”,他们不因年老丧失劳动力、不因常年生病而无法工作,仅仅只是不想丢掉贫困户这个“香饽饽”,或是抱有“我是贫困户我骄傲”的心态。有些帮扶干部就曾调侃说:“明明是扶贫,怎么感觉还越扶越贫了!”,有些非贫困户也曾说道:“感觉扶贫政策养出来一些懒人,自己不想脱贫,只想到政府的救助。”毫无疑问内生动力不足,是贫困户脱贫决心不强的主要原因。

第一,受劳动力市场的约束。这部分贫困户大多没有一技之长,在当今精英汇集的人才市场上毫无竞争优势,再加上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在升级换代,众多工种已经由机器代替人工。因而,如今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不光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博弈。显然,没有精湛技术和特殊才能的贫困户在人力资本市场上不占竞争优势。第二,受劳动报酬的影响。由于劳动技能不足,大部分贫困户只能背井离乡,来到城市从事一些技术简单、要求较低、稳定性差的工作,这意味着贫困户尽管付出了时间、精力,但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如果不外出打工,在家种地和依靠政府的扶持能够和外出务工的收入相差不大,那么贫困户会选择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第三,受道德失范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充斥在我们周围,好的、坏的、新的、旧的,让人眼花缭乱,分辨不清,我们传统的勤俭美德也受到极大的冲击,渴望“天上掉馅饼”的心态层出不穷,渐渐地勤劳被我们搁置一旁。一些贫困户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只希望得到政府的救助,而不去自己劳动,认为自己是“弱者”理应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时刻,确保扶贫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不落下一个贫困户,解决“钉子户”问题是关键。首先,充分发挥道德的软实力作用。通过思想教化,道德引导,舆论约束,鼓励贫困户走出舒适区,主动作为。诚如陶行知对其学生说的话“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帮扶干部可以多深入贫困户家中,与他们拉家常、谈家事,拉近与贫困户之间的距离,鼓励他们积极作为,扫清他们精神上的雾霾。同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对于脱贫不积极的贫困户给予道德和情感上的勉励。其次,劳动就业部门要主动担责。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为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并确保贫困户熟练掌握技能,不走过场,鼓励他们走上劳动力市场,跟上时代步伐。同时,主动与用人单位对接,为贫困户争取适宜的岗位,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再者,多方面激励贫困户。一是开展家庭奋进计划,根据贫困户的收入对其进行奖励,以10000元为基数,每增加10000元奖励1000元但原则上不超过3000元,鼓励贫困户多渠道增加收入。二是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这些先进典型来自贫困户身边,不是高高在上,看得见摸不着的对象,而是与贫困户同生活的人,适当激起贫困户的竞争心,形成“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舆论氛围,引导贫困户奋勇争先,人人争当先进典型。三是反面激励。站在贫困户角度,与贫困户一起梳理、分析“等、要、靠”心态,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影响,让其产生忧患意识。总之,将正强化激励和负强化激励有机结合,阐明利弊,“钉子户”也会变成脱贫路上的主力军。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社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