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让“检查验收”拖了脱贫攻坚后腿

[ 作者:岳小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13 录入:实习编辑 ]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各级政府卯足了劲加油干,一块块硬骨头正在啃下来。但是,越是攻坚期,越要实打实,坚持问题导向,把好事办好。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反映,频繁填表报数、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扶贫领域的一些做法,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干扰了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一些干部群众呼吁,少一些形式主义扶贫,多一些走村串户服务。(12月6日新华网)

笔者认为,脱贫攻坚力要用在点子上,钢要加在刀口上,应积极响应群众呼声,少一些形式主义扶贫,多一些走村串户服务,莫让“检查验收”拖了脱贫攻坚后腿。

一项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落实,结果等于零。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各类惠民政策,涵盖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教育环保等诸多民生领域。诚然,绝大多数惠民政策落实到了急需的群众身上,但是也不排除有少数的惠民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有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被挪用,甚至被不法分子当成“唐僧肉”所觊觎。从表面上看,出现精准扶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惠农补贴发放领域问题,或许是一些部门、个人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实质上而言,源于监督忽略了过程管理,或是跑偏了方向。 是以扶贫验收是必须的过程。

但凡事都有一个“时”、“度”、“效”的问题。如果“精准扶贫”验收变成了“层层填表”、“数字脱贫”,不仅没给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反致扶贫干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成堆的表格里。这不仅是干部之痛,更是百姓之殇。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材料扶贫”形势扭转势在必行。一是应该改变传统考核办法,让扶贫干部、基层干部有时间、有精力专注于扶贫本身,与困难群众交朋友,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共同研究并找到精准扶贫的路径和办法。而不是迫于呆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关门填表”。二是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每天接待多批次的领导干部,更不能逼着每个干部一天跑几十个贫困户,确保扶在点子上,帮到实在处,避免看似忙忙碌碌,而实际上是蜻蜓点水或撒胡椒面等。三是不能拔苗组长,要久久为功落实扶贫措施,不是今天送两袋米、明天送几百元钱,就能一劳永逸、迅速脱贫,而是要引导他们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要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坚持常态长效,不搞一阵风、一窝蜂,更不能搞“数字脱贫”、“材料脱贫”。

脱贫攻坚要高压也需减负,要问责也需激励,频繁的评比检查不是精准扶贫的初衷和目的,这样不仅扰乱了基层扶贫工作的正常节奏,而大范围的通报批评和约谈检讨,也挫伤了一些扶贫干部的积极性,有必要进行纠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干实事、见实效上来,才不会让精准扶贫走样,最终闹得个“检查验收”拖了脱贫攻坚后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