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要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 作者:车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06 录入:实习编辑 ]

去年每斤还是8元,今年保底收购价就15元了,乡亲们可以说是相当满足!” 12月2日,在位于石楼县小蒜镇高家岔村的惠民养蜂专业合作社,镇党委 一年前,共青团中央驻石楼扶贫工作队到来,与当地政府一道整合了高家岔村原本“土庄家”式低端、散乱的蜂农,建立起养蜂合作社。合作社由能人带头养殖,年轻技术人员承包养殖。村委每年回收3000公斤蜂蜜,保证农民获得相应收益。 

养蜂产业的发展,让高家岔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养蜂就是投资不大,见效快。槐花季过去,钱就到兜里了,谁能不愿意呢。” 高家岔村村支书李彦林说,他是子承父业的养蜂能手,也是村里养蜂的带头人。据了解,目前,高家岔全村的贫困户数量已从去年的60多户变成了20多户,“我有个发小,过去家里温饱都成问题,在我劝说下养蜂,现在都盖了新房了。”(2017年12月4日中国青年网)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看扶贫、讲扶贫,亲自抓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的同时,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扶贫扶贫,“扶”只是外力,贫困户才是内力,是核心。要精准扶贫,就要从顺应群众的脱贫思路上扶起,从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上入手,着力营造有利于他们长远发展的大环境。 

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要让群众在自己的事上有充分的话语权。基层在扶贫工作中搞民主评议、倡导村民座谈等形式,不仅仅是为了扶贫一项工作,从长远来看,这是在培养村民的基层民主意识。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这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农民群众对自己行使权力的重要性不知晓,对驻村帮扶队等组织的职能也并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政策也存在认识模糊的情况。

要营造勤劳致富的大环境。只要我们的社会安定团结,勤劳肯干的农民一直在寻找出路,贫困村里整户锁门拔穷根的景象就是最好的证明。留下的穷底子,和走出去的富苗子,正是政府职能要发挥作用的部分。留下来的是相对的弱势群体,政府要通过各种手段在当地做产业,鼓励、扶持他们在农村干,实现稳定增收。走出去的要为他们解决好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城市生活问题,让他们能在城里留得住。

有了这两条,多数群众就感到有盼头。而再剩下的,哪怕需要财政托底,我们也能做到有一本明白账。托底户的生活水平是最低保障水平,诚实劳动的农户则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样就不会让惠民政策成为养懒汉的政策。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