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干部脱掉N层皮 百姓才能真脱贫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15 录入:实习编辑 ]

汉字输入的方法很多,那“五笔”一直没有学会,在拼音输入法的陪伴下一路行来,都好多个年头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扶贫工作的一步步深入,“脱贫”成了当之无愧的高频词。在操作中,发现输入“脱贫”时,稍不注意就成了“脱皮”。几次错误后,才注意到,原来都是那个“N”所惹的祸。少敲一个“N”,就只“脱皮(pi)”而不能“脱贫(pin)”。“N”在数学上表示“多”,由此受到启发:原来,要多“脱皮”才能真“脱贫”。此刻,不仅佩服这汉字与拼音深刻的时代内涵了。

这时,不禁想起今了之前媒体曾报道的某领导干部的脱贫攻坚感叹:“为了群众脱贫,我们干部要脱‘三层皮’。”不是吗?脱贫攻坚以来,一批批贫困人口退出了贫困行列,正冲刺在全面小康的路上。留到最后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穷山恶水、思想落后、交通不畅等贬义词汇都集中在最后的这些“骨头”上。要让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实现彻底脱贫,就得从思想和产业上筑牢脱贫根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要靠党员干部们深层次的“耕耘”,即使脱掉“N”层皮,也当乐此而不疲。

大家知道,越偏远,越贫穷的地方,百姓的思想意识越是落后。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这些偏远地方的群众往往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自然就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扶贫先扶志”,思想问题不解决,“兜底”脱贫难上难。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就要肩负起向群众宣传解释各项扶贫政策的重任。要提高百姓意识,转变百姓观念,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解读、引领还要讲艺术。这就需要党员干部们在脱贫攻坚中有足够的耐心,先脱掉一层“嘴皮”把群众的脱贫信心树起来。

脱贫攻坚,贵在一个“精准”,而“精准”掌握不是靠听汇报、听诉苦就能成的,那必须得动手去“做”。怎么做?当多方面认真倾听贫困户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精准做好贫困户档案。这是一项貌似轻松实则劳心费神还不太讨好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还得让老百姓心中有“服”,因此还得在精准摸排中用行动去感化他们,才听得到真话。由于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打印表格、整理贫困户档案这种工作只能晚上做。因此,在这场战斗中,常规的作息已经失去意义,磨破手皮也是自然。

扶贫扶贫,有的地方是“一扶了之”,先还说得信誓旦旦,后来就把“精准扶贫”搞成“精准填表”了。真正的扶贫,就要因地制宜,针对每一户人家定好不同的脱贫规划、研究好脱贫对策,然后与他们一道,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宏观调控到个体脱贫,哪一样不需要领导干部脚踏实地去引领、去经营?只有这样,用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真心”,脱贫的脚步才会那样铿锵有力。当然,前行的路上,不磨破“脚板皮”是难以凑效的。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脱贫攻坚要下足“绣花”功夫,就是要从小处着手,使出浑身解数,有针对性地对标补短。在这一过程中,脸要脱皮,嘴要脱皮;手要脱皮,脚要脱皮……王安石云:“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呀,当为了脱贫攻坚而脱掉“N”层皮后,“脱贫”的目标也就实现了。由此深深地感到,“脱皮”与“脱贫”,原来只差一个“N”,只脱一次皮而撒手,那是“一曝十寒”。有了这个“N”,干劲就会更足,脱贫就更有希望……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