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扶贫要贯彻到“最后一公里”

[ 作者:伍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6 录入:吴玲香 ]

4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地震灾区到祖国边陲,他走村入户,风雪兼程,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乡亲们的心里,把群众心愿转化为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新华社 11月3日)

脱贫攻坚贵在坚持精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所谓“精准”,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一个“实”字、一个“准”字,制定脱贫计划、研究扶贫政策、落实扶贫措施、贫困户识别及退出,各个环节都须坚持实事求是、精准到点的原则。现实中,之所以会存在极个别富裕家庭被“识别”为贫困户,首要的问题就在于对贫困户的识别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相关的审查、监督不严格。

精准扶贫贵在有的放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居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人均受教育水平低,一旦遭遇疾病或重大经济损失,就可能陷入深度贫困甚至代际贫困。实现精准扶贫,确保精准施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找准“病根”、摸准“病脉”,或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或缺技术等等。这需要扶贫干部切实的开展入户调查,摸清贫困户“家底”,一方面找准致贫原因,另一方面发现贫困户脱贫的潜在能力。比如,有的贫困户家里没有劳动力,不可能依靠劳动脱贫,就需要落实“兜底”政策;有的贫困户有劳动力,甚至有子女在读书,不管属于因病致贫还是其它原因,就可以落实劳动技能培训、教育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调查发现,很多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不是因残、因病,而是与子女分立户口的老人,对于这样的贫困户,不能一刀切的实施“兜底”政策,需要教育、劝导甚至动用法律手段让其子女尽赡养义务。

精准扶贫要贯彻到“最后一公里”。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从识别到确认退出,再到巩固成效,实现彻底脱贫,全过程各环节都须坚持精准,要将精准贯彻到“最后一公里”、最后一个环节。现实中,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完成脱贫目标的速度,赶时间、赶进度、赶数量,忽视了扶贫的质量,导致返贫现象。全面脱贫,不仅仅指在某个时间范围内让所有贫困户彻底脱贫,而是要确保所有贫困户永不返贫,日子越过越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牢牢把握“六个精准”论,把扶志、扶智、增强脱贫“造血功能”作为更重要的着力点,持续发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