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又一个关于农业复兴的故事

[ 作者:庄园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91 更新时间:2017-11-01 录入:吴玲香 ]

——莫拉克风灾后复育香米,在自己的土地上站起来

对许多人而言,莫拉克风灾已是遥远的记忆,但阿里山茶山杂粮产销班的班员却不曾忘记,即使道路全被冲毁、农田早已荒芜,他们不惧不惊,全力打拼,不但成功复育传统作物,还要找回原民美好的分享文化…

僻静的嘉义县阿里山乡茶山部落举办新米感恩分享餐会,显得热闹非凡。部落住民扶老携幼热烈参与,在教会牧师祝祷祈福后,一起分享茶山杂粮产销班辛勤复育的香糯米收成的喜悦。

餐会于傍晚开锣,各式各样的佳肴摆满长桌,主角香糯米或是单纯做成麻糬、竹筒饭,或是变化为米粽、地瓜饭等料理,香气四溢,引人垂涎,参与盛宴的老老少少不但大饱口福,还可以打包带回家享用呢!

香糯米是邹族原住民的传统作物,由于时空变化,一度几近消失,茶山杂粮产销班成功复育,香糯米再度在部落土地上飘香,弥足珍贵。每年收成时节,产销班都会举办感恩餐会,邀请部落住民共享,祈福之后,新米才开卖。

往年,感恩餐会多在12月底举行,今年延至2月,系因产销班工作忙不完,直到另一主力作物白甘蔗手工制糖作业告一段落,才有喘息的空档。餐会延迟举办,实非得已,却也反映茶山杂粮产销班业务蒸蒸日上。

风灾摧残,危机变转机

99年10月成立的茶山杂粮产销班,组班缘起,说来其实有些悲情。98年,莫拉克台风袭台,中南部山区饱受蹂躏,山环水绕、景致秀丽的茶山部落,周边联外桥梁道路全被暴雨冲毁,交通中断,游客绝迹,部落原本偏重观光休闲的产业型态,顿时归零。

灾厄困境,反而带来新生的契机。灾后,在地教会长老安启信、传教师刘南英引领一小群住民,默默复耕荒芜多时的农田,实行无毒耕作、近乎全手工的方式复育香糯米、小米等传统粮食作物,希望活化土地的生产力,健全部落产业型态,不要过度仰赖观光。产销班成立时,自我期许”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站起来的机会”。

立愿虽然宏大,起初却不被看好。山区农业环境不比平原地带,单是灌溉水源,就得远从数公里外的溪谷拉管引水,而且大型农机难以施展,多数农务只能仰赖双手,而班员又以中高龄妇女居多,劳力负荷沉重。虽然面对各种不利条件,但产销班一起步就坚持不施农药、不用化肥,挑战高难度的农耕方式,硬是闯出新局。

有机认证面积达27公顷

目前茶山杂粮产销班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广达27公顷,比起试作时小小的6分田地,成长惊人。生产主力从香糯米、小米、白薏仁、红糙米,陆续加入白甘蔗、生姜、苦茶,并跨进加工领域,甘蔗榨汁炼制蔗糖、姜糖,原以生鲜为主的竹笋,也加工为脆笋、笋茸,品项繁多。

该班创设”茶山良食”品牌,自产自销,价格虽然比市面行情来得高,顾客却欣然接受,原因就在于”茶山良食”不但实行无毒、有机栽培,而且几乎全手工作业,成本势必较高,以手工蔗糖为例,由于不施化肥,白甘蔗体型瘦削,香气、甜度却是一级棒,浓缩蔗糖带有天然的清香味,只要尝过,就成了忠实顾客。

此外,种植生姜的土地因休耕多时,地力肥美丰厚,加上班员勤于覆土管理,成熟的姜块出落得壮硕饱满,动辄超过1公斤,展售会中,即使每斤高达180元,照样抢手,加工的姜粉、姜糖也是热销商品。开基主力作物之一的小米,甚至吸引日本社团专程上山拜访,实地观察生产环境后,将去年生产的小米收购一空。

从初期担心辛苦耕种的好东西卖不出去,如今担心的反而是不够卖,班员虽然依旧天天忙碌,心头却是喜乐笃定,来自各界的肯定与赞扬,终让他们的努力被看见,更有信心”在自己的土地上站起来”。

102年,茶山杂粮产销班荣登全国优良农业产销班,成军短短3年,即从全国数千产销班中脱颖而出,相当不简单。班长安启信特别感谢伙伴们同心打拼、认真学习,即使再累,也坚持不懈。

安启信的感谢发自内心深处。在平均年龄超过60岁、最高龄甚至已86岁的班员中,55岁的他,还算是”少年家”。对他们来说,不论是复育久违的传统粮作、进阶加工,或是升级包装、创设品牌、展售营销,样样是新领域,若非具备强烈的学习热忱与意志,难以推动产销班大步前进。

日方主动上门,采购小米

前年,产销班北上参加世贸”亚洲有机乐活展”,原本埋首山林默默耕耘的老农,在大都会与消费者、商家直接面对面,既是崭新的体验,也是高难度的挑战。资深班员庄莱德原本内敛寡言,几番历练后,如今说起自家产品的特色、耕耘的苦乐,已能侃侃畅谈。

去年,日本社团主动找上门,大笔采购小米,突如其来的订单,让对外销领域完全陌生的班队有些手足无措,日方往来文件还得请人翻译,外销通关流程足足走了3个月才搞定,虽然折腾,却是宝贵的一课。点点滴滴学习不懈,即使年高,成长却不受限。

茶山杂粮产销班经营模式相当特殊,全班一体,共同租用土地、共同耕作,也共同加工、共同运销,生产设备、经营成本共同集资,资产共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产销班几乎一切都是”共同”。

“共同”说来简单,实践可不容易,茶山杂粮产销班能运作顺畅,原住民”共同集体分享”的美好传统,或许是潜在的助力。

良食捐赠,建构爱心平台

尽管业务蒸蒸日上,但生产、加工几乎全数仰赖双手,小米收成,不是镰刀收”割”,而是一穗一穗用手”拔”;制糖作业更是繁复,从启动到大功告成几乎整整一昼夜,样样劳务粗重,产量难以冲高,收益其实也不高,但丝毫无损班员共同分享的热忱,除了年年举办新米感恩餐会,还提拨1/10的营收参与良食捐赠行动。

从”鲈鱼”开始,产销班运用善款向渔民购买新鲜鲈鱼捐助山区部落,由于向产地直接购买,2万4千元即买得40箱,嘉惠数百个弱势家庭享受美味的鲜鱼。

“良食捐赠”计划重要推手刘南英回顾当时发想,社会捐助行动常以面条、罐头为主,但弱势家庭也应享用天然、健康的食物,若能以优惠价格向生产者直接购买,爱心资源可以发挥最大效用。

刘南英指出,农渔民努力生产优质产品,却因产销体系不健全等因素,无法获得合理收益,甚至面临营销困境;

另一方面,许多弱势族群却填不饱肚子,”良食捐赠”的目标,是建构一个分享、互助的平台,募集爱心资源,向友善环境的生产者直接购买,再捐给弱势族群。一份爱心分享,不但支持生产者,更帮助弱势者。

产业自主,生力军加入

该产销班的良食捐赠行动,透过台湾美门关怀服务协会的平台,力道越来越强,除了邻近的山美、新美及莫拉克受灾严重的那玛夏,脚步更远达新竹尖石乡泰雅部落及屏东县雾台乡。

捐赠物资除了自家的有机良食,也加入外地友善耕作的农产,如东势的水梨等。继鲈鱼之后,去年,向北海岸渔家直购鲜鱼、小卷等海鲜盒,再次温暖了受赠家庭的心。

捐赠分享物资,安启信班长经常自行开车运送,他认为,捐赠分享,让大家看到上帝的祝福,带来善的循环,何况分享本是原住民的美好传统,茶山杂粮产销班不只在部落土地上安身立命,更要学习、找回分享文化。

回首7年来时路,从零开始,如今已能推己助人,安启信满是感恩,最让他欣慰的是,在班员努力下,建立部落自立自主的产业,招唤年轻人返乡,目前已有3位生力军加入。

挥别风灾阴霾,茶山游客人潮再现,连结农业休闲旅游,1加2加3,6级产业连成一气,是安启信擘划的长远目标。

(资料源于庄园志)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美丽乡村与民宿(微信公众号)2017-11-0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