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稻田养鱼养蟹等特色产业,2016年,融水县全县实现脱贫摘帽贫困村17个,脱贫人口6156户25793人,是柳州市完成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数量最多的县区。(深读公号 10月23日)
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然而扶贫干部却在如何培植农户增收的致富的产业上苦苦思索。广西融水县却依靠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立体生态农业上给出了答案,依靠稻田养鱼养蟹,实现脱贫2.5万人。
致富需要破除增收的瓶颈。在脱贫攻坚中,基层干部在带领群众致富增收中,以加强就业培训向外输出劳务,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培育发展新产业、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就业上做文章,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进一步拓宽致富路径,让很多基层干部苦恼。因为农业产业的的发展,受到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条件、产业基础等的制约,农业招商引资、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动能不足,制约了群众进一步增收致富的潜力,因而迫切需要在做强产业上下真功。
放大土地效益是关键。土地是农村群众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加之土地在不同地区人均拥有面积不一样,尤其是山区和城郊之地,土地显得尤其珍贵,然而如何在有效的土地上实现地增产人增收呢?广西融水县的生态立体农业给出了答案。他们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山上茶牛羊、田里稻鱼螺”产业思路,利用梯田在不影响水稻种植的同时,养殖螺蛳、鲤鱼和大闸蟹等,这些生物靠吃田里的稻花和微生物生长,不需要农民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待到稻子丰收时,田里的螺蛳、鲤鱼、蟹也都成熟了;并利用广阔的林地,养殖牛羊,在多条腿走路中做活有限土地的大文章,在优质的自然环境中培育了地方农业品牌,带动了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内生动力,确保产业对脱贫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发展农业也要有创新。创新是贯彻于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更是十九大报告记高频率的词汇。因而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中,要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土地承包再处处延长30年的机遇,依托各地的自然环境,在土地的综合利用上做文章,在创新农业产业上探路子,借鉴广西融水县的经验,利用有限的稻田,走稻下养殖螺蛳、鲤鱼、蟹、鸭等、林下养殖牛、羊、鸡、鸭鹅和种植中药材的路子,打好生态牌,培育农业品牌,以线下线上的销售方式,对接大中城市市场,从而实现地增产,人增收,产业增效,调动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的积极性,从而群众增收脱贫不再难。
(作者地址:盐亭县金鸡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