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和乐村走上探索“农业共营制”道路: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经管,实现土地要素优化配置集中经营。当时,26岁的宋丹在崇州城区过着朝九晚五的教师生活。与农业职业经理人接触后,让她这个并不了解农业的妹子,心动于“面朝黄土”的职业。宋丹成为和乐村合作社农业经理人后,管理着410户村民和1243亩土地,规模化、机器化、科学化种植小麦、水稻、油菜等作物,带领合作社年入320余万元。(华西都市报 10月18日)
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实施多年,基层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一些合作社成为引领农村致富奔康的龙头。但从总体情况看,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村家庭农场、行业协会组织的注册量很大,但带动效益并不明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作社所在的党政组织给予了积极帮扶,结果要么是合作社受益虽多,但区域带动效益不明显;要么是合作社连年亏损,成为“皮包”社,与“皮包公司”无异。
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觉得有三个原因:一是农业市场商机瞬息万变,涉农项目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有限、小打小闹多,无法形成产业链,农产品价格被市场行情牵着鼻子走;三是农民专合组织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较难适应市场规则。所以,和乐村“农业共营制”模式在上述情况下,聘请职业农业经理人管理,正好能够弥补致富带头人创新不足、经营管理经验缺失、思想理念落后的问题。大多数农民群众是朴实勤劳的,有了职业带头人,就有了干劲,组建合作社搞创业就有了行动指南,可以引进现代化设施设备、先进经营管理技术、农业技能技术,更能够根据市场信息调整项目措施,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
当前,脱贫攻坚建设中,着力要求发展集体经济,没有集体经济的,正在探索“合作社+农户”等方式。通过实践证明,脱贫攻坚中农民专合组织同样存在上述弊病,多数带动效应和自身影响力不明显,甚至有的地方存在依靠合作社证照伪造材料冒领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的情况。贫困农村大致情况趋同,如能借鉴和乐村“农业共营制”道路,或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解困。
(作者简介:萧仲文,男,四川乐山人,文字媒体工作者,自由撰稿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