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2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精准方略,注重标本兼治,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人民网 9月29日)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意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扶贫工作同样如此。尤其是多地当前进入“攻城拔寨”“啃硬骨头”关键时刻,盯住最困难的村组,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逐一研究本区域深度贫困县、乡、村的攻坚方案,因地制宜细化政策举措,精准施策,让深度贫困地区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是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壁垒。
精准施策的背面是粗放扶贫。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对于“精准”二字流于字面的形式,其一,就贫困民众的数据而言,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其二“脱贫摘帽”以数字游戏为准,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以凑够最基本脱贫保底数据为目标。其三,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不乏存在。
惠民资金和惠民政策该如何用?用在谁身上,以何种方式用?是精准施策关键环节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就更需要“精准度”。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户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体现“雪中送炭”,就不能拿扶贫的钱在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土地政策、干部人才等方面,对深度贫困地区实施倾斜政策,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为此,要让精准施策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尤须精确管理。得对扶贫对象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得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得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更得适时精确梳理,找出扶贫开发的重点难点和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完善现有的扶贫体制机制。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事实证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攻坚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贫困户,单干蛮干是难有长效,唯有精准施策,在政府的资助与引导下,在贫困户共同努力下,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提高实效性,突出协作性,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运转、协同发力,落实到位、考核到位,定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享受改革红利。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