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不跟风的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抓手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20 录入:吴玲香 ]

16日,第十二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在河南商丘柘城召开。柘城牢牢牵住产业扶贫“牛鼻子”,把发展辣椒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全县10万人从事辣椒种植、储存、加工、运输、经营,带动贫困户1.26万人,实现了“一业带动、万人脱贫”,把“小辣椒”打造成了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人民日报》9月17日)

“辣椒”,本是不起眼的调味品,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几乎到了离不开的地步,因此,这个“小”产品拥有的市场前景是看好的。然而,再好的东西,如果不成规模,就靠着东家种几窝,西家种几窝,只能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不能助推脱贫致富。这,可能就是偏远山区陷入深度贫困而脱贫难的关键因素。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位置等的限制,在偏远山区发展种养产业都有一定障碍。如果所谓的“产业”,就是靠贫困户单打独斗,就算有产业扶持基金为其垫底,也难有大的起色。

不久前随一个督导组走访山区农家时,一户非贫困户就谈得很有道理。他说:我们村一无厂矿,二无产业,光说要脱贫,简直不知道怎样“脱”;如果光靠政府扶持的那点危改费、养老金、低保金以及有限的小额贷款,能解决的是“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也就是温饱问题,要想真“脱贫”,还是需要产业支撑。这位群众作为非贫困户,算是很有见地,不去因自己不是贫困户而愤愤不平,而是把目光看得长远,明白怎样才能真正“脱贫致富”。他口中的“产业”,确实是脱贫致富之“抓手”。

据悉,在广大山区,由政府出面曾经运行过的各类“产业”已经很多。从“载桑树”到“种葛根”,从“栽黄柏”到“种银杏”,花样是一个接一个,但成功了的,真正在脱贫致富中起到作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多是人云亦云,缺乏实地调研、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之故。要集中发展产业,光靠农户个体是不行的。一个地方,越是产业发展难,基层干部的作用就更凸显,也越能考验基层干部的决心与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地区都只注重普遍政策的落实,而忽略了“造血”功能的提升。

“栽桑树”“种葛根”之类的产业之所以没取得大的成功,主要是领导的决策犯了“跟风”的错误,忽略了“产”与“销”这两大主题,只管“一种了之”。要真正落实一项产业,首先要从气候、位置、资源等方面切实加强实地调研,如果总是抱着“试试看”心理,群众是“输不起”的;其次是要有敏锐而长远的市场眼光,确定产业项目之前,要充分估算好市场走势,就算最坏的结果,也能保证百姓不吃亏。只有这样,才能杜绝那种跟着别人起哄的“产业”,脱贫致富才会有盼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将辖下群众朝什么方向带,完全把握在领头干部的手中。因此,山区百姓的脱贫致富,除了落实有关惠民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怎样根治“深度”的贫困。河南、河北等地的“一业带动、万人脱贫”模式,是很值得借鉴的。当然,不是说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都去种“辣椒”,而是要借助成功者的思路,在“产业”发展上卯足劲、下足功,用可持续发展这一“抓手”来彻底拔穷根、摘穷帽,才能有效避免资料脱贫、临时脱贫以及脱贫后的返贫。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