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指出,湘军实际上有三支,一是曾国藩、胡林翼、彭玉麟等统帅的湘军;一是左宗棠、刘锦堂统帅的湖北楚军;一是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统帅的湖南楚军。
实际上,最早的湘军是江忠源统帅的湖南楚军。时间可从咸丰元年(1851)算起。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进攻桂林。赛尚阿奉命督师征剿,奏调江忠源赴营差委。他募集新宁乡勇五百人,叫做“楚军”,开赴桂林,开了湖南乡勇出省作战的先河。“湖南乡勇出境讨贼,自此始也。”(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 这是湖南地方团练升格为正规部队之始,也是湘军的最早起源。楚军后来发展到上万人,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一支劲旅。因此可以说,江忠源是湘军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有“湘军鼻祖”、“湘军之父”、“湘军第一将”之称。
纵观湘军的产生和崛起,与清末新宁的三次农民起义有直接的关系。
新宁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南边陲,偏僻闭塞。南与广西接壤,南岭山脉五岭之一的越城岭横贯东南,雪峰山支脉纵贯西南。境内山高岭峻,起伏绵延,属典型的江南山丘地区。
新宁的历史比较悠久,西汉元朔5年(公元前124),以黔巫中地立夫彝侯国,始有建制。以后,县名数易,到南宋绍兴25年(1155),置新宁县。意即“绥靖安定之后,不可不有新之宁之也”。自明朝以后,行政区划和其他汉族地区大多一样,县以下设乡、都、里、村。不同的是,新宁另设“峒”,所谓“峒”,本意是指山洞,后引申为指石头较多的偏僻落后地区,也指少数民族聚居区。新宁共设“八峒”,这“八峒”是指麻林、大绢、深冲、罗尧、黄背(卜)、圳源、黄崖、桃盆,均位于新宁西南部靠近广西、湖南城步的大山中,为瑶族、苗族少数民族聚居区。解放后主要划为麻林和黄金两个瑶族乡,部分划为崀山镇管辖。
因为地处山区,自然条件的艰苦,群众生存不易,且与外界交往较少,形成了当地人民刻苦耐劳、不畏强暴的品性。每遇官府及恶霸等压迫,必然起事反抗。而且这种反抗精神,特别强烈,尤其是八峒瑶民,表现尤为突出。在清朝,仅道光年间便发生了三次较大的起义,分别是清道光16年(1836)的蓝正樽起义,道光27年(1847)雷再浩、李辉起义及道光29年(1849)的李沅发起义。
发生在新宁的这三次农民起义,有如下特点和影响: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顽强的作战能力。官逼民反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但在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地方,短期内起义次数之频繁,参加人数之众多,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震惊朝野,为中国历史少见。
二、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几次起义以宗教信仰为联络纽带,创办了“斋教”、“帮帮会”、“把子会”等宗教组织;明确提出“劫富济贫”、反清等政治主张;并颁发纲领,成立组织机构和军事机构。这些,对后来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三、起义失败后,大多数起义人员逃亡广西,参加太平天国,成为太平天国的中坚,推进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四、为镇压这些农民起义,湖南各地纷纷练勇,后来这些兵勇组成湘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且很多兵勇成为湘军的著名将领。
这其中,为镇压农民起义而产生的新宁乡勇,组成了湘军的前身——楚军,其重要人物就是江忠源。
道光二十七年(1847),新宁黄卜峒青莲教首领雷再浩聚众起义。江忠源刚好在家,率领乡人,协助县令把农民起义成功镇压。因功授知县,拣发浙江秀水。
道光二十九年(1849),江忠源正在浙江任上。天地会党人李沅发又在新宁举事。曾国藩写信劝他弃官保家。不久,江忠源丁忧回籍,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
1851年,太平军起义,进攻桂林。赛尚阿奉命督师征剿,奏调江忠源赴营差委。江募集乡兵五百人,叫做“楚军”,开赴桂林,打了一大胜仗。但赛尚阿不能采用他的谋略,绿营处处掣肘,他就告病回家了。
第二年,太平军由永安溃围,又攻桂林,他增募一千人,叫好友刘长佑带队,前来增援。又连打胜仗,受副都统乌兰泰器重,升为知府。在全州蓑衣渡一役,以区区一千七百余人的弱小兵力,独当一面,抗拒近两万人马的太平天国大军,几乎使太平天国全军覆灭,南王冯云山战死。王安定后来在《湘军记》中评价“蓑衣渡一战,为保全湖南首功”。
其后,太平军围攻长沙,他从郴州驰援,逼营督战,又打死太平天国南王萧朝贵。长沙城得以保全,太平军引而北去。这时江的“楚军”已扩大到二千人,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咸丰三年(1853),江因功授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调赴江南大营,帮办军务。此后转战江西、安徽。不到九个月,升任安徽巡抚。
1854年12月,江忠源在庐州保卫战中殉难,年仅42岁。“文宗震悼,赠总督,予骑都慰兼云骑慰世职,入祀昭忠祠,谥忠烈。”
江忠源所带领的楚军,后来有多人成为湘军的将军、统帅,其中著名的便是刘长佑、刘坤一等人。
刘长佑(1818-1887),新宁人,一路追随江忠源,后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云贵总督。他授直隶总督是1863年,是清代第一个担任这一重要职务的汉族长官,也是整个湘军系统坐镇“天子脚下”成为直隶总督的第一人。
刘坤一(1829-1902),新宁人,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94中日甲午战争,任钦差大臣,指挥六万湘军出关作战。他是湘军最后的统帅,曾倡导“东南互保”、上疏“江楚三折”,大办洋务,是洋务运动后期的领袖。被清廷称为“老成硕望,国家柱石之臣”。
江忠义(1833-1863),江忠源族弟。江忠源死后,与刘长佑分领楚军,任贵州巡抚、贵州提督、广西提督。后病死军营,年仅30岁。
在新宁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
天国垮了台,新宁大发财。隔墙两制台(总督),对门两提台(提督)。十里八藩台,五里七道台……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小小一个新宁县,便产生了四品以上的文臣武将241人。他们是组成湘军的最早的一支重要部队。
不仅如此,在镇压李沅发起义的过程中,有很多军人成长为曾国藩湘军的骨干。
湖湘文库所收《胡林翼集》
如胡林翼,“因防剿新宁匪李沅发,以道员用”。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1861年8月,病逝于武昌。赠总督,谥文忠。
邓绍良,“从剿新宁土匪李沅发,率五百人破贼金峰岭,擒沅发,擢都司,赐花翎、扬勇巴图鲁名号”。后因战功升任安徽寿春镇总兵,江南提督,陕西提督,调浙江提督。1858年底,被太平军击毙于湾沚镇(今安徽芜湖县)。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武。
又如彭玉麟,“新宁匪乱,从协标剿捕”。后投曾国藩湘军,创办湘军水师。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1890年三月,病卒于衡州湘江东岸退省庵。赐太子太保,谥刚直。
杨岳斌,“岳斌幼娴骑射,补湘阴外委,从剿新宁匪”。后参加曾国藩湘军。1853年,创建湘军水师,成为水师大将。因镇压太平军有功,累官至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陕甘总督,赏一等轻骑尉世职,加太子少保衔。1875年,受命与彭玉麟整顿长江水师。1885年,参加中法战争,率军至台湾,驻军淡水,抗击法军。迫使法军议和,收复国土,再立战功。死后,追赐太子太保,谥勇悫。
此外,还有郑魁士、傅振邦等一大批参与围剿李沅发起义的有功人员,后来都立下赫赫战功,成长为湘军的重要将领。
1852年,太平军进犯长沙,引起清政府的恐慌。这年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
直到1853年1月底,曾国藩才前往省城长沙就任帮办湖南团练大臣一职,开始创立湘军之路。他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要带兵打仗,在《与彭筱房曾番海书》中写道:
岷樵(江忠源)勋望日隆,全握兵柄,是意中事。鄙意欲练勇万人,概交岷老统带,以为扫荡澄清之具。
在太平天国起义军扫荡湖南之际,罗泽南正在湘乡的杨家滩(今涟源市杨市镇)教书授徒。1852年,罗泽南以在籍生员的身份率领学生李续宾、李续宜、刘腾鸿、刘腾鹤等倡办团练“湘乡勇”。第二年,他率“湘乡勇”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所部1080人编成左、中、右三营,这是第一支湘军部队,罗泽南因此被称为“湘军之母”。
但从时间上说,曾国藩、罗泽南的湘军比江忠源的楚军至少晚了一年多。
江忠源庐州战死后 ,清廷将“楚勇”和“湘勇”合二为一 ,成立“湘军”,交由曾国藩挂帅。自此,曾国藩才正式挑起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担。
(原文有删改,原标题:清末新宁三次农民起义与湘军的起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什九湖湘 2017-08-2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