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导致工作时间脱岗,没有把扶贫工作做好。”“我认为村里没有合适的地方住,就没按要求驻村,现在想想真不应该呀”……近日,黑龙江省抚远市驻寒葱沟镇红卫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张万成、驻海青乡永富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张金玲相继向市委作出书面检查。(8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的今天,我们各级党员干部更应当坚守“初心”,不可稍有懈怠。日前,笔者采访了一位“第一书记”,他住在村委办公室旁的一间小屋里,点上蚊香仍然有不少蚊虫嗡嗡闹着,他幽默地说“以‘蚊’为伴,其乐无穷”。其实,他有自己的私车,不住在村里,每天回镇上住也简单,但他说:“我不住村里,百姓有事找我就麻烦了。我把麻烦当乐趣,百姓就少麻烦。”是呀,这位“第一书记”道出的,正是党员干部“驻村”最基本的目的——让百姓少麻烦。
黑龙江省抚远市纪委对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驻村情况的督查,就是为了督促大家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打好脱贫战斗中攻城拔寨的硬战。从向市委做书面检查的同志来看,或曰工作时间脱岗,或曰“没合适的地方住”,似乎都有理由,但只要稍作思考,就发现这些理由都不是理由。什么样的地方才是“合适”的地方?像前文所说的满是蚊虫的小屋应该是不“合适”的吧,但只要摆正了心态,也许那就成了自己最“合适”的地方。因此,“合适”与否,当以百姓需求为准绳。
在现实中,我们有的同志总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是非。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山区,交通不便,贫困程度大,就更应当与群众亲密接触,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然而,往往这样的地方是最不“合适”的,山高路远,条件很差,有人开玩笑说,就连洗个澡都要起很大的念头才行。对于一直在楼房里住惯的干部们来说,是有些不“合适”。但是,群众有困难,跑断腿都找不到帮扶干部,难道就“合适”了吗?只要百姓觉得“合适”,当干部的纵使有再多的“不合适”,又有什么呢?
“辛苦我一个,幸福更多人”,应当成为驻村帮扶干部的座右铭。人的情感是微妙的,同样的境遇,是“苦”还是“甜”,全看自己怎么想。但看那些革命志士,历经艰苦磨难,只要想到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就会精神百倍,乐此不疲。我们的脱贫攻坚亦然,只要我们把百姓的笑容作为对自己最大的报偿,就不会觉得村里的住处“不合适”。总之,只要为民服务的心态正了,哪怕条件再恶劣,住在村里与百姓融为一体,就会感受到融融的暖意,那种“不合适”的想法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
干部“驻村”,是一种宏观策略,只是从方向上划定了任务而已;而干部“住村”,则是联系群众、走进群众,与群众成为“一家人”的基本前提。脱贫攻坚鏖战急,干部“住村”正当时,若“驻村”一阵,老百姓还不知道你是谁,那就未免有些说不过去了。当然,人在村子里“住”下了,也不能一“住”了之,还要看究竟给百姓带来了什么方便,创造了什么福利。愿我们的“驻村”干部都能深入群众,真正“住村”,培养起浓浓的干群感情,在此基础上共谋发展,效果一定是“杠杠的”。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